经济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论文格式、经济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驱动要素及经济效应探讨

日期:2023年05月2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14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5161506016583 论文字数:116525 所属栏目: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可以为中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一)美国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工业化起飞:18世纪末~186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为,第一,非农经济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19世纪初,市场经济在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的买卖和出口。随着商品经济逐渐向广大的农村地区渗透,农村消费群体成为商品市场的消费主力。第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得商品贸易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860年前,美国凭借较为完整的铁路交通体系和运河系统形成庞大的交通网络,逐渐打破了国内市场由于地理隔绝而严重分割的状态。

工业化初期:1860年~1930年。这一时期工业制造业的产值和占比得到快速提升。19世纪末,美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跃居至世界第一,其中制造业的总值是农产品价值的3倍以上。直至一战前,美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英法德三大竞争国制造业产值之和。1890年,美国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0%,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值相当。随后,这一比重呈持续增加趋势。

工业化后期: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二战后,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美国由此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主要体现在,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军民融合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这一时期跨国公司作为主导力量推动了市场经济国际化和世界经济融合,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得以建立。

第8章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研究结论

推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整体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由前文理论分析可知,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及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打造“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流通体系—产业空间体系—产业协调体系”共同作用的整体运行系统,才能破解生产中存在的规模效率低下、资金短缺、人才稀缺、技术卡脖子等难题,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以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状况,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现代产业流通体系、现代产业空间体系和现代产业协调体系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作用以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

8.1.1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水平不断提高且地区差异缩小

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状况研究上,本文通过构建评价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各个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指数进行时空上的对比后,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指数在整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即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在逐年提升。在将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数分解为4个一级指标分项指数后,本文发现实体经济发展指数在样本期间增长速度最快,现代金融指数增长速度次之,人力资源指数增长速最慢,而科技创新指数反而有所降低。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即地区间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并且这一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减小。

8.1.2本文分析的核心要素显著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在驱动要素分析上,本文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政府、市场和企业三大构建主体,并以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流通体系、产业空间体系以及产业协调体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要素驱动分析框架,阐述了四大体系对产业体系现代化产生驱动作用的内在机理。然后,本文基于我国政策实践背景,理论分析了“创新型”城市、“宽带中国”、“城市群规划”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这四大政策分别与发展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现代产业流通体系、现代产业空间体系、现代产业协调体系的相似程度,进而把这四大政策作为上述四大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运用计量模型分别实证检验了四大体系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产生的影响,并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从而得到以下这些结论:第一,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引领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的根源动力,能够对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产生明显的驱动作用;第二,现代产业流通体系作为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动力,能够对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产生明显的驱动作用;第三,现代产业空间体系作为产业体系现代发展的承载动力,能够对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产生明显的驱动作用;第四,现代产业协调体系作为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能够对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产生明显的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