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论文发表,基于本次研究目的,以输变电工程后评价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实际,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阐述,明确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整理和罗列。在此基础之上,详细了解麻池 35kV 输变电项目的现状,搜集各方面信息,最终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对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完成后评价工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项目后评价的研究时间相对较长,从概念以及内容演变的角度入手,能够将研究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从 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至 20 世纪 30 年代即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项目后评价被美国归为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通过进行项目后评价,来对公共基础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估测,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明确等,对项目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经验教训,从而作为今后的相似项目建设的理论基础以及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美国在进行项目后评价研究时,研究对象主要是水利以及公共工程,此外,还通过经济决策方法中的成本效益法实现项目评估[10-14]。
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至 60 年代即第二阶段,该阶段主要应用了费用-效益分析法,项目后评价的结果除了能够反映项目经济效益外,还能够明确项目的社会效用,从而使得费用-效用分析法得到了改进[15-19]。法国学者杜皮特在这一时期首次提出社会效益这一理念,20 世纪 60 年代,项目后评价的运用领域得到拓宽,如工业领域等。同时,成本效益法也随着项目后评价运用领域的拓宽而得到完善,该方法的通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20-23]。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为第三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OECD 以及 UNIDO 正式对费用-效益分析法进行了更新,在现代项目后评价中,费用-效益分析法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24-25]。T.L.Satty 首次提出层次分析法,后该方法在项目评价中得到了普遍运用[26]。C.L.Hwang 以及 K.L.Yoon 共同提出了 TOPSIS 法[27]。Hiroshi Maeda 等人首次综合模糊数学以及层次分析法,在此基础之上得到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28]。Z.A.Eldukair 等人对模糊数学在项目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探索与阐述[29-30]。H.Maeda 等人首次将模糊集合论应用于多目标优化决策之中,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模糊决策法,并进一步整合模糊决策法以及模糊数学理论,最终得到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原理[31]。
.......................
2 基本理论概述
2.1 项目后评价基本理论概述
对建设完毕并且已经投入运营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即项目后评价,评价内容从项目整体入手,包含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用、建设目标等。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后评价的时间不同,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类,在项目建设完成并已投产 5 年之后进行后评价,而对于生产类,在项目建设完成并已投产 2-3 年之后进行后评价。进行项目后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和评价主要指标,能够对项目规划的合理性进行明确,了解效益指标能否达到预期,以及项目预期生产、收益目标的实现可行性,依据后评价结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措施加以解决,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及记录,从而作为今后项目的参考依据,以此完善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为未来的项目投资提供理论参考。
2.1.1 项目后评价定义
在输变电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之后,对项目再进行评价就是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对于输变电项目来说,后评价的主要对象有目标、效益、可持续性等,通过后评价来详细了解项目整体并进行评判。在后评价中,全过程是指从立项开始,到设计、施工,再到项目建设完毕投入运营的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的质量都进行评判;目标评价是指对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可行性进行判断与评价,并且对计划决策目标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判断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等。可持续性评价是指明确项目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影响,同时对项目的未来发展预测进行评判,了解项目的可复制性等。效益评价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财务评价以及经济效益评价。一般情况下,进行后评价能够从社会效用、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多个层面来详细了解与评价该项目。
.....................
2.2 项目后评价常用方法
为了对项目后评价项进行客观、可靠的分析,需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后评价方法。对项目资料进行搜集,基于这些资料完成数据分析,再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最终得到具有参考价值与实际意义的评价结果。
2.2.1 原因分析类方法
属于原因分析类的技术方法有两种,一种为逻辑框架法,另一种为因果分析法。从本质来看,这两种方法并无差别,即分析偏差原因。
1970 年,逻辑框架法在美国正式提出,通过运用该方法帮助完成项目设计、评价工作。该方法运用了对比的手段,即分析得到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是否存在差距,再针对有差距的指标追寻原因。采用该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指标以及评价内容。因果分析法是多种经典技术方法的集合,如关联图、因果图等。为保证原因要素以及指标变化或差异之间的关系能够直观显现出来,多会采用因果图。
图 2.1 因果分析图
.............................
3 长阳麻池 35kV 输变电工程项目概况...............................12
3.1 工程概况............................. 12
3.2 建设概况................................ 13
4 麻池 35kV 麻池输变电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与模型的建立...................16
4.1 后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6
4.2 输变电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6
5 长阳麻池 35kV 输变电工程综合后评价分析.......................24
5.1 评价指标分析................................24
5.2 确定评价指标................................27
5 长阳麻池 35kV 输变电工程综合后评价分析
5.1 评价指标分析
5.1.1 项目前期决策
1)立项条件与依据。针对这一输变电投资项目制定了《长阳电网规划及 2020 年远景展望》(2012 版),简要说明了建设长阳麻池 35 千伏输变电工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麻池地区现在有 2 座已建成的 35 千伏变电站,但没有 110 千伏变电站,现在主要由 35 千伏石板坡变电站供电,石板溪变电站设备老旧,无继电保护装置,电源进线 T 接在 35kV 桃四线上,该线路为电站用户线路,线路长,维护不到位,故障时有发生,10kV 线路老化,部分线路服役超过年限,供电可靠性差。同时县政府投入资金在麻池苏区革命旧址建立修缮麻池古寨红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现供电情况无法满足供电需求。
2)电网规划。为深化农村地区电网发展,建设坚强电网,改善地区电网薄弱环节,规划在该地区新建 110kV 都镇湾变电站、35kV 麻池变电站,两项工程的建立会根本上改变该地区多年电网差,用户投诉多等问题。
3)勘察设计。2014 年 1 月 20 日,长阳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牵头,调控分中心、运维检修部、设计院等部门会同乡政府相关负责人通过实地勘察来初步确定待建站址,再由公司相关专业人员对待建站址进行筛选、比较,最终确定站址为麻池,选取该站址的原因为麻池处于区域供电中心位置,所需输电线路相对较短,所以电能的损耗量相对较低,更适合供电。麻池 35kV 变电站位于麻池村原镇街道旁内。站址处地势平坦开阔,交通比较便利。站址不临河,不存在内涝问题。目前植被以桔树为主。所占土地为建设用地。道路状况良好,可满足站内主变等大件运输要求。同时麻池处于区域供电中心位置,所需输电线路相对较短,所以电能的损耗量相对较低,更适合供电。
表 4.4 RI 取值范围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基于本次研究目的,以输变电工程后评价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实际,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阐述,明确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整理和罗列。在此基础之上,详细了解麻池 35kV 输变电项目的现状,搜集各方面信息,最终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对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完成后评价工作。
本文研究所得结论主要为以下:
1)针对输变电项目后评价,构建得到了符合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在推行电网改造项目时,影响因素多且复杂,本文明确了主要影响因素,如效益水平、可持续性等,共 4 个。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得到针对于该项目的评价指标,进而构建得到评价指标体系。除一级指标外,另外划分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层级数分别为 10 个、28 个。
2)结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模型。传统的数学模型,过多针对于“量”,而该评价模型的建立,将“量”与“质”有效联系起来,使所研究内容更丰富,其结果也更加全面,充分考虑“质”的相关问题,达到预期评价目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