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论文发表栏目提供最新工程论文发表格式、工程论文发表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地质论文发表:《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94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111221512279224 论文字数:3505 所属栏目:工程论文发表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p><A href="http://www.51lunwen.org/dzlwfb/2011/1121/lw201111212136062866.html" target=_blank>地质论文发表</A>:《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P> <p>Abstract: Shandong Zaozhuang bears Ershan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a rift valley, Baodugu natinal Forest Park, Gushan topography, geological relics longchuang reservoir collapse, natural geological landscap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ic landscape with important geological research and ornamental value, mining geological landscape resources, should follow the development in be being protected, in the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principles, the park management is a long-term task</P> <p>摘要: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形地貌、崩塌地质遗迹、龙床水库等自然地质景观;<A href="http://www.51lunwen.org/dzhyysx/2011/1122/lw201111221501116306.html" target=_blank>地质地貌</A>景观具重要的地学研究与观赏价值,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此是公园管理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 <p> </P> <p>关键词:地质公园;地质景观;地学价值;熊耳山;山东枣庄 <p> </P> <p>引言<BR>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熊耳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经国家地质遗迹评审委员会评审后,于2001年12月10日通过,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的北部10 km处,山亭区的东南部,面积约98 km2。公园内融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龙床水库、崮形地貌、溶洞群、牡丹庵、吕洞宾堂、龙泉、天井、大窑洞等自然景观为一体,是一处山东独有,华北罕见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观①。 <p> </P> <p>1.地质概况<BR>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华北板块(Ⅰ级)之鲁西地块(Ⅱ)、鲁中隆块(Ⅲ)、尼山隆起之尼山凸起(Ⅴ)的东南缘。NW向的长龙断裂从公园北部通过。<BR>区内地层主要为古生代长清群朱砂洞组、馒头组和九龙群张夏组,为一套浅海相及中深海相的碳酸盐岩建造,局部夹砂页岩、砂岩岩石组合,它不整合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之上。岩浆岩主要发育新太古代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侵位于泰山岩群地层中,经历了一系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区内结晶基底。区内断裂明显受EW向构造和新华夏系构造的控制。<BR>最为注目的是近EW向的牡丹庵-熊耳山断裂,控制了双龙大裂谷的发育和延展,NNE向断裂控制了八戒洞、黄龙洞、卧虎洞岩溶的发育和延伸。 <p> </P> <p>2.地质地貌景观<BR>(1)双龙大裂谷。双龙大裂谷位于熊耳山与牡丹庵之间,裂谷近EW向,总长度500 m左右,宽约1~15m,高10~30m。自西向东分4段,第1段长约100m,宽约4m,高25m,南壁多处有大片石钟乳自上而下垂帘吊挂其上,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第2段俗称“龙抓崖”,为单壁,长约100m,南部崩塌,约数百吨重的巨石20余块,错落有致分布在长300m,宽150 m的范围之内,是典型崩塌地质灾害遗迹。第3段裂谷构造复杂,且有与主谷斜插相连的支谷,支谷长30 m,呈溶洞形式向东延伸。第4段长约100m,宽约1m,高20 m,一半为露天裂谷,一半为地下溶洞。裂谷内悬崖陡峻壁立千仞,奇峰怪石嶙峋,纵横交错,变化奇妙,且发育仙人桥、一线天、飞来石、溶洞等地质奇观。<BR>(2)抱犊崮。抱犊崮主峰海拔584m,貌似日本富士山,在汉代曰“楼山”,魏时称“仙台山”,明清为“君山”,《列仙传》、《抱朴子内篇•金丹》把该山同泰山、华山、峨嵋山、罗浮山一起列为“图经宇内三十二福地”、“海西第一洞天”、“抱朴子成道处”;地方志记载:昔有王老抱犊耕其上,后仙去,故又得名“抱犊崮”,因“崮”的山形奇特,《辞海》把抱犊崮专门作为解释“崮”形地貌的典型山体。抱犊崮以其独有的“雄”、“奇”、“险”、“秀”而著称于鲁南72崮之首,被誉为“鲁南小泰山”。登临崮顶观云海日出恰似登泰山观日出之景象。因此“君山望海”又被古译称为八景之冠,今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崮”[1]。<BR>(3)龙床水库。据考证汉光武帝刘秀征战途中歇息纳凉的地方, 1989年拦水筑坝形成水库,并取名“龙库水库”,由于库坝与下游的落差,形成宽35m,高13m的长年人工瀑布,被誉为“龙床瀑布”。水库下游谷中,溪水长流,清澈见底,冲刷的岩石痕迹斑斑,奇形怪状,两岸峭壁林立,确有“鲁南小三峡”风范。<BR>(4)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665. 5 hm2,森林覆盖率为97%,是山东省罕见的自然生杂木林汇集区,林木深秀,景色迷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国内亦属少见;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抱犊崮有各种植物165科627种,有鸟兽类138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14种,有昆虫10目82科295种。<BR>(5)神仙府。神仙府主要为一泉水出露点,泉水出露于一组EW向裂隙构造中的张夏组灰岩内,遇馒头组顶部的砂质页岩隔水而流出。泉水淙淙,水色迷人,终年流淌不断。<BR>(6)五间棚。五间棚位于西坡村西,因受构造和地表水的作用,形成弓形石棚而得名。发育在馒头组薄层泥质灰岩及砂岩中,受EW向构造控制,地表可见断层角砾岩。<BR>(7)龟石。龟石主要是地表水溶解碳酸盐岩,经构造裂隙析出,长年形成的泉华物质组成,由于形态逼真而得名。<BR>另外,公园内还有黄龙洞、卧虎洞、八戒洞、观音洞、四梯洞、天井、大窑洞、红门生态村及红山峪民俗村等景观。 <p> </P> <p>3.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BR>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不仅对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生物演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也是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BR>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形成,依据区内的岩性特征、构造作用、沉积作用、风化剥蚀作用和各种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可划分为4个阶段。<BR>(1)新太古代—元古宙发展时期。新太古代,受迁西运动的影响。该区地壳下降,形成比较广泛的沉积盆地,同时在硅铝质的地壳中形成一系列张性裂谷,大约在2 600~2 700 Ma,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泰山岩群。随后由于阜平运动的影响,发生区域变质作用,伴随鲁西隆起上升,逐步固结为稳定的地块。五台期大规模幔源花岗岩的侵位,形成花岗-绿岩基底。元古宙吕梁期,中酸性岩浆沿NW向构造薄弱带侵位,形成傲徕山超单元侵入体。<BR>(2)古生代发展时期。进入古生代,地壳运动进入了加里东运动的震荡运动阶段。隆起区逐渐下沉,并开始大规模的海侵,区域上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建造,也就是形成地质公园内的下、中寒武系地层。<BR>(3)中生代发展时期。进入中生代,是全球性的造山运动阶段。三叠纪末,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形成郯城-庐江左行走滑断层。鲁西地区形成一系列近EW向的隆起和凹陷。早中侏罗世,即燕山运动阶段,山东进入板内变形阶段,鲁西地块发生NW向张裂作用,形成一系列NNE向断裂构造,伴随中偏碱性岩浆侵位。<BR>(4)新生代发展时期。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差异性升降活动加剧,构造活动主要沿沂沭断裂带两侧发生,表现为频繁的地震运动。由于该区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粉砂岩质页岩、碳酸盐岩(厚层鲕状灰岩)地层,加之独特的构造位置,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了极其发育的节理裂隙,加速了厚层鲕状灰岩的破裂,在之后的漫长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遭受长期的地表水的渗入溶蚀、冰劈、河流切割、冲刷及风化剥蚀和重力地质作用,岩石分裂。张夏组厚层灰岩既是含水层又是透水层,馒头组砂质页岩为隔水层,形成崮、天井(落水洞)、溶洞、裂谷、泉等地质景观。<BR>总之,区内地质遗迹是长期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和见证。由于地质年代的久远性,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及认识客观事物的局限性,对地质遗迹的认识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