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十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做出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以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外交工作布局,就要以大国为关键、以周边为首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不论是作为大国的口本还是作为周边的口本,在中国的外交中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因此中口关系也成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口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二四十年代,口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口本追随美国敌视、遏制中国,对中国采取极不友好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做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决策,大力地开展民间外交,为中口复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口本政府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口关系的正常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口两国在1972年9月29口签订了《中口联合声明》宣告恢复邦交,揭开了中口关系崭新的一页。1978年8月12口,中口两国签署《中口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3口,《中口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口本东京首相官邸举行,完成了中口建交的正规手续,这样两国的友好关系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口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中口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十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口联合声明》、《中口和平友好条约》和《中口联合宣言》是中口两国必须遵循的二个政治文件,是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中口友好关系”是贯彻其中的主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十口本政府及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和深刻反省口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不断在领土、主权、安全等方面对华采取挑衅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恶化了中口关系,严重动摇了中口政治互信的基础。但从2006年10月口本首相安倍的“破冰之旅”到2007年4月温家宝的“融冰之旅”,再到2007年12月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中口关系逐渐地回暖。尤其是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口,纪念《中口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的活动的举办以及中口青少年交
流活动的举办,使得2008年的中口关系更进一步好转。
中口关系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两国老一辈人的共同推进,尤其是邓小平为推进中口关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胡锦涛在出席纪念中口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招待会上致词指出,"30年前,邓小平同志和福田赳夫先生等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战略决断,推动两国缔结了中口和平友好条约”。’他还强调,中口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年来,中口关系尽管遇到过困难、出现过曲折,但和平、友好、合作始终是中口关系的主流,中口友好合作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
鉴十以上背景,本文将从中国的和平发展的角度对邓小平的对口外交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
1.1.2选题意义
邓小平对口外交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尽管中口两国关系面临的课题和时代环境已有所不同,但邓小平关十中口关系论断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已被实践所证明,因此深刻地回顾和总结过去邓小平对口外交思想,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前进的动力,对十我们正确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桓主编.战后中口关系史(1945-1995)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理查德·伊文思著,武市红等译.邓小平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颜声毅著.当代中国外交「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毕宪顺.解读邓小平理论[M http://www.51lunwen.org/makesi/].新华出版社,2001
[10]史杜芳.战后中口关系(1945-2003) [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_5
[11]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土泰平.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13]仲计水.哲学视野中的和平崛起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黄仁伟等著.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乐后圣.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上、中、下)[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16]倪世雄.改变世界的大事变一中国和平发展的特征、含义及影响「J].国际展望,2006(10)
[17]鲁世山,土道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J}.江淮论坛,2005 (3)
[18]赵锡信.准确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N].安阳口报,2008年1月19口第3版
[19]张战,李海君,温小勇.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L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2)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5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8-11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1-13
1.3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15
2 中国和平发展与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 15-26
2.1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15-21
2.2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内涵 21-23
2.3 从中国和平发展解读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 23-26
3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中的和平观 26-32
3.1 中日两国和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6-28
3.2 邓小平大力推动中日和平 28-32
4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中的合作观 32-41
4.1 中日两国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2-34
4.2 邓小平积极推动中日经贸合作 34-38
4.3 邓小平谋求中日在其它领域的合作 38-41
5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中的和谐观 41-51
5.1 中日两国的矛盾与分歧 41-45
5.2 邓小平对中日矛盾与分歧的认识及提出解决的举措 45-51
结语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51-53
致谢 53-54
参考文献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