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邓小平组成部分。它形成于经济改革过程之中并指导经济改革全过程,坚持利益主体的独立、自主,积极性、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良性循环,权责利三位一体,将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党的领导、权利和义务相结合,强调经济民主化、法律化。实践证实,经济民主是解放产力的法宝,更是一种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和贯彻经济民主。
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理论的探究有一个误区,即忽视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探究。事实上,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经济民主,尤其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1(p),以开拓者的无畏勇气,提出了完整、科学的经济民主理论,并运用它制定了改革的大政方针。认真探究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具有非凡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来源
1、群众路线。邓小平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者,并把群众路线提到了事业成败的高度,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全党记住摘要: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我们就得到成功;违反群众路线,就一定会使我们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2(1-p221)因此,党和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各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经济民主的群众基础。
2、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概括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相结合”[3(2-p175),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4(1-p312)。在实践中,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从党内生活扩展到所有的机关、团体、乡村、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中,尤其是经济工作中,形成了经济民主集中制思想,是经济民主的决策基础。
3、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的继续和发展。邓小平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积极贯彻和执行经济民主。他多次强调,毛泽东在军队中提倡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5(1-p347,2-p83),既关注军队的经济民主新问题,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经济民主新问题。尤其是认为“经济民主很值得注重”[6(2-p83),并深刻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集中抓住了“发扬经济民主”这一核心新问题[7(2-p145),从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经济民主理论。
二、形成过程
1、萌芽时期 1938—1949年,邓小平在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工作中走群众路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毛泽东提出的“经济民主”政策,提出了一些经济民主观点。如,一切工作中都有民主的新问题[8(1-p21),照顾各阶层的利益、反对遽然打破原有经济结构[9(1-p83,112),坚持贸易自由[10(1-p83),经济新问题成立专门机构专门探究[11(1-p120),反对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12(1-p123)。这些观点是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萌芽。
2、发展时期 1950—1966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极贯彻中心有关“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经济民主。他强调工厂管理的民主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13(1-p176-179);加强工会功能,扩大各方面的民主和实行群众监督[14(1-p271-273);克服困难的根本的新问题是选举,根本的办法是搞民主[15(1-p321);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16(1-p167);反对经济工作中不适当的过分集权[17(1-p227);生产关系的选择以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为标准等思想[18(1-p323)。这些思想标志着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初露端倪。
3、形成时期 1975—1982年,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民主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指导改革实践。
他强调用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总原则[19(2-p130,196),并进行了深刻阐述摘要:集中和分散都要够[20(2-p199),并力主下放权力[21(2-p131,145-146),要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积极性创造性[22(2-p145,362);民主的目的在于调动积极性[23(2-p232-233);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4(2-p146),用法律形式确定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25(2-p147);坚持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相结合[26(2-p137),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权利和义务相结合[27(2-p176);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8(2-p146),走经济管理民主化道路[29(2-p336)。
必须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2-p236),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31(2-p311)。至此,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已经形成。
4、完善时期 1983—1997年,邓小平把经济民主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推动改革,并在改革中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
他重申按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办事的思想[32(3-p130),并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是调动积极性最中心环节[33(3-p178),权力下放是调动积极性最主要内容,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34(3-p242)等论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35(3-p192),实行公有制占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改革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36(3-p15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37(3-p203,364,373),衡量改革得失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38(3-p372);实现经济民主化必须实行政治改革[39(3-p146),并为经济改革服务的卓识远见。
三、基本目标
1、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决定人的行为动力、质量和结果。实行经济民主,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喷发泉涌。因此,邓小平把调动积极性作为加强民主、发展民主的目标[40(2-p232-233)。他在总结经验时强调,归根到底,就是要发挥积极性,把人们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41(2-p233),面貌就改变了。可以说“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42(3-p242)。实践证实,解决了积极性创造性新问题,才能解决生产力、国力和生活水平新问题。
2、发展生产力。早在50年代邓小平就指摘要:“共产党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否则就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43(1-p148)。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44(3-p6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45(3-p116),“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46(3-p63),“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47(2-p314)。因此,经济民主必然指向生产力,否则毫无意义。生产力得到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调动积极性创造性新问题。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类历史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切国家的最高的政策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更是追求共同富裕。因此,实行经济民主,无论调动积极胜、发展生产力,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的提高生活水平。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是“压倒一切的标准”[48(2-p31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是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基石。
四、基本内容
1、坚持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首先是合理划分中心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的职权范围[49(1-p228),尤其是经济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力求实现法制化,调动中心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二是实行民主集中和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50(2-p360),强调中心权威和宏观管理,维护全国政令和市场的统一[51(3-p277-278)。三是坚持首长负责制,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合作相结合[52(2-p341),反对“一言堂”、“个人说了算”[53(2-p360)。四是定期召开代表会议,充分讨论、协商,作出决定,必须服从[54(1-p228)。五是充分集中、充分分散。集中不够分散不够,肯定不行。“该集中的必须集中”[55(2-p199-201),也反对经济工作中的不适当的过分的中心集权[56(1-p227)。这一方面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成为“财产权利分散化”,或者说“产权的分立”的基础,不仅指向了经济自由,同时也指向了经济民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