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A工商管理博士论文栏目提供最新DBA工商管理博士论文格式、DBA工商管理博士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探讨

日期:2022年02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09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2161347226309 论文字数:125255 所属栏目:DBA工商管理博士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本文是一篇DBA工商管理博士论文,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对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健康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生态指数四个维度出发,综合测算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地区差距和空间分异格局,探究造成这一差异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已有人类可持续发展地区差距研究的不足。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9 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回顾这些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严重生态污染问题,诸如:墨西哥液化石油气爆炸事件、莱茵河大面积污染事件和南极洲臭氧层空洞的发现,等等,人类突然意识到,生态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比战争还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世界生态与发展委员会于 1987 年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第一次以官方名义提出了人类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它质疑了目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指出这种发展方式将导致贫困化和资源枯竭化,我们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贫穷和没有希望。2009 年丹麦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2010 年墨西哥坎昆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2011 年南非德班的低碳发展的困境与挑战大会、2012 年卡塔尔多哈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都对全球气候和生态变化做了回应。2012 年 1 月 30 日,全球可持续发展最高级别小组向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交了题为《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值得选择的未来》的报告,就如何落实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尽快将其纳入经济政策提出了 56 条建议,报告指出,不平等现象的日益增长,生态的持续恶化以及经济的不稳定意味着人类需要以一种新的方法面对自然、面对资源。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2015 年 9 月 25 日。]进一步强调生态与经济、社会共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地位,同时也纳入了执行手段和内容。2019 年 9 月 22 日,能源基金会、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在纽约共同组织中国国际生态与发展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开展关于“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贡献”专题政策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力度的国家行动和《巴黎协定》、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多边承诺相结合,要通过坚实的协同治理行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会专家还表示,中国应提出更有力度的气候目标、设定有约束力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确保实现对国际的承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负责任大国表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一是纳入生态因素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的构建,将生态问题提升到新的高度;二是以中国各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 HSDI 模型对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展开测量与分析;三是基于人类未来发展前景及可持续发展状态展开对比分析,从而找到适合中国的“高福利,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理论价值来看,HSDI 的构建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人类发展,丰富了现有人类发展的理论内涵,扩展了人类发展的研究范围和思路范畴,对己有的中国省际人类发展差距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补充和延伸,提高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生态指标的选取上,紧贴中国生态现状,解决和完善了生态环境因子内容的缺失。此外,本文基于空间因素对省际人类可持续发展差距进行测度,使用GeoDa、ArcGIS等技术和空间效应格局研究法针对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收敛趋势进行创新性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方面,对各方面进行协调与促进,实现统一发展。本文融合了发展经济学前沿、生态学、统计学,紧扣发展理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人本视域下的可持续发展观,对未来人类发展有深远意义。国内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基于截面数据的静态研究和基于时序数据的单样本研究为主,基于多样本、多指标、多时间跨度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相对较少,适用于此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也相对有限。本文构建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体系,运用动态因子以 2001 年—2019 年现有的最新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省际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比较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设计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类发展指数概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类历史上首份《人类发展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对外发表。人类发展 (HD)这个概念正式由该报告提出。与此同时,UNDP 于《1990 年人类发展报告》第一次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以此对联合国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进行衡量,可将其看作为是挑战传统的GNP 指标的一种结果。

从人类发展报告可知,在一个国家中,人属于其最为宝贵的财富,且其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人类体面、健康及长寿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在界定人类发展这一个概念时,该报告重点以怎样扩大人的选择为切入点。该报告指出,扩大人的选择与人类发展过程相伴而生,且通常情况下,人之选择具有不确定性,也许会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然而,从发展的各阶段及水平而言,人们要想实现体面生活、汲取知识及健康生活的目的,三项最为根本的选择是不可或缺的。若最为根本的选择均无法得到保障,通常情况下,其它机会亦会消失不见。然而,从人类发展层面看,并非只有上述三项最为根本的选择,人们也十分重视政治、保障人权、生产及创造、社会自由与自尊。从人类发展的概念可知,我们需对发展及其涵盖的范围做出怎样的理解。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全体社会成员发挥着主体作用,不管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全体人的共同发展,均属于其发展方式的一种。就此而言,其对人类发展的内在涵义做出了调度概括。人类发展与医疗及教育的提高并不划等号,亦与人类福利不划等号。上述内容仅属于人类发展的构成内容,是其一部分而已。就人类发展来说,不管是其范围,还是内容,均十分之广泛,其属于一个整体概念,涵盖了发展的方方面面,且各方面匀分布在人类发展当中。不管是新技术,还是经济增长,无论是消费,还是储蓄或投资,或是财政、税率政策,或者说社会保障体系,或基本社会需求,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文化、政治及经济,均需以丰富人类的生活、扩大人类的选择为切入点进行考虑。人类发展具有整体性特点,一方面,其涵盖了人类全面、自由发展所能实现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涵盖了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但涵盖了对社会基本公平正义的维护,还涵盖了激发人类生产的潜在能力;此外,还涵盖了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从发展模式看,就人类发展而言,均需将人的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定位,一定要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人联系起来。不可把人看作是在经济发展中受益的一方,需将其看作真正缔造政治、文化及经济变化的一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在一个国家中,人是其最为宝贵的财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创造一个让人类创造性、健康及长寿生活的生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中,为解决自然资源破坏和面临耗竭等生态危机问题,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改良学说。基于生态文明理论之前,国内外相继提出了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两大学科。中国的环境经济学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环境经济学被正式引入中国在 1978 年。80 年代,中国知名经济学者如于光远、曲格平等人开展对环境经济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成为中国环境经济学事业最早的开拓者。后来,童宛书、黄裕侃、熊必俊、张兰生等人对环境经济学有了进一步阐述和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环境经济学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1992 年,清华大学张兰生等人合著的《实用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是中国第一部环境经济学教材。1994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金南所著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出版,系统论述了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分析评价方法以及政策应用等。1995 年,厉以宁教授与章铮博士合作完成了《环境经济学》问题,并用较多的篇幅探讨了因中国的现状而导致的特殊的环境经济学问题。1998 年,北京大学留美归来的张帆博士出版的专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是一部面向研究生、本科生的中级教科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阐述。此期间还有不少同类著作,均扩大了环境经济学的影响。生态经济学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形成并发展,中国经济学者徐涤新于 1980 年提出,应通过对生态经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生态经济学。1982 年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论坛会召开。徐涤新于 1987 年,主编出版《生态经济学》,该书的出版标志中国生态经济学已具有基础框架。在这之后,其他学者如王松、姜学民、徐志辉等多名学者对生态经济学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DBA工商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

第 3 章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与中国省际人类发展现状 ......... 41

3.1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 ................................ 41

3.1.1 人类发展指数编制原则 ........................... 41

3.1.2 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 43 

第 4 章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构建 ................... 75

4.1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

无忧论文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