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构建 .................... 76
第 5 章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 93
5.1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收敛趋势的检验方法 ....... 94
5.1.1 α 收敛 ...................................... 94
5.1.2 绝对 β 收敛 .................................... 96
第 7 章 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7.1 数据来源
上文的收敛性分析解决的是 HSDI 指数是否具有长期趋势的问题,空间自相关解决的是 HSDI 是否具有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的问题,而面板回归旨在寻找对HSDI 指数具有解释作用的因素。文献表明,学者前期应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对人类发展指数的研究较多,在本章利用 Stata 软件对新构建的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面板回归分析,探寻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各个指标的影响因素,然后逐一分析,最后为提升中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实证支撑和意见建议。
本章选取中国 31 个省份作为样本(不含港、澳、台),对其 2001—2019 年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及分项指标做以分析。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2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2020)、《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20)和各地方统计局网站公开数据。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001 年-2019 年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这样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数据面板,可以采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第 8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1)为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加入生态因素势在必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而言,可以借助指数评价体系来做分析,但之前的体系有所不足——即无生态指标要素。一个地区的生态指标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缺乏这一因素会导致评价的精准度和客观性不够。在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判断时,需要将生态因素引入其中,能够更为客观合理的反应发展程度。由于 GDP 及政绩的要求,各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常常没有考虑到生态保护,甚至以牺牲生态作为换取经济增长的跳板,使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生态的不可持续性,最后的结果会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鉴于此,将生态因素引入其中是必然,评价体系能够更充分的把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展示出来,同时也能够发现生态影响因素的效用。通过引入生态因素能够更好的将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标定出来。不同区域的生态恶化程度通过评价结果能够显示,同时也将部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由于追求经济增长对生态造成的伤害反映出来。
(2)本文形成了新的指数体系,在测算方法上引入了新的因子,并提出了新的测算方法。本文构建的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经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的赋值赋权后,发现结果依然是客观的、公正的,这充分说明了构建的中国省际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的科学性。
(3)本文将中国 31 个省份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分为低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6.45%)、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51.61%)、下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19.35%)、上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12.90%)、极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9.68%)五类,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性。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可以看出,中国各省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极高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分布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城市,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在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同层次的内部各省中,极高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小于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而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又小于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间各省的差距,这一表现为中国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差距。收入指数以及教育指数在各区间内有很明显的地理位置规律,但是教育指数的地理位置规律并不明显。在高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人们的健康指数差距较小,收入指数差距较大;但是在中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区,人们的收入差距并没有明显的不同,而教育指数的差距很明显。根据指数对不同区域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与地理空间区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