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鸟在手”理论是最早的股利相关论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公司的股利政策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的生产经营会面临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和内外部事件的冲击,公司的股票价格往往会因此而上下波动,然而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特点是厌恶风险,认为获取当期股利要比企业盈余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稳定可靠。因此,高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公司往往更受投资者的青睐,较高的现金股利分配会增加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降低投资风险,从而降低投资者的必要投资报酬率,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升,股东价值也进而增加。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25
3.1 理论基础.................................25
3.2 研究假设................................27
4 研究设计............................31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1
4.2 变量定义......................................31
4.3 模型构建...........................35
5 实证研究...................................36
5.1 描述性统计...................................36
5.2 相关性检验.................................37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
表 5-1 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汇总表。结果显示,费用粘性(STICKY)的均值为 0.1809,中位数为 0.1808,说明费用粘性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且相关统计值与侯晓红和石璇(2018)[67]的结果相近。现金股利分配(DIV)的均值为 0.2169,中位数为 0.1810,同时 1%分位数为 0,说明有部分上市公司部分年度并未分配现金股利;99%分位数为 0.8644,说明存在高额派现的企业,不同企业间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差异较大。产权性质(SOE)的均值为 0.6681,说明非国有企业样本占比为 66.81%;管理费用率(MFR)的 1%分位数为 0.0106,99%分位数为 0.4645,说明企业间的代理成本存在明显的差距,部分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代理问题;市场化水平(EN)的均值为 8.1667,说明我国对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有所成效,但 1%分位数和 99%分位数分别为-0.3 和 10.2157,反映了区域间的巨大差异。其他控制变量的统计值均处于合理范围之内。
.............................
6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现金股利是股东获得回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报告的收益是企业进行股利支付的关键驱动因素,而成本费用作为收入的抵减项目,是收益的基本决定因素,因此公司的成本管理行为对股利支付具有影响。成本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费用粘性,费用粘性为揭示成本管理这一资源分配决策行为的“黑箱”提供了线索,而现金股利分配受制于企业的资源分配。因此,本文以 2012-2017 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从现金股利分配视角,探讨了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行为和利润分配决策行为纳入同一框架,综合考虑企业的战略与资源决策行为。同时引入产权性质、代理成本、市场化水平考察了其他因素对费用粘性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关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见下:
(1)费用粘性对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具有正向的影响。费用粘性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内部留存着一部分冗余资源,这些冗余资源可以在企业进入困境或面临内外部环境突变时起到缓冲作用,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在销售出现波动时维持现有承诺也可以避免契约调整等引起的现金流波动和机会损失,减弱现金流风险。因此,费用粘性是企业资源的良性冗余,是企业有效成本管理的体现,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稳定现金流,从而增强对外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与意愿。
(2)产权性质对费用粘性与现金股利分配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影响。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费用粘性更能促进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一方面,更多的政策性负担使得国有企业不得不保持更高的费用粘性,同时也使发放现金股利的倾向降低,从而在企业中保留更多的可分配资源用以完成政策性目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更为严重的代理问题是管理者更易出现“帝国构建”的行为,加重费用粘性的同时为最大化自身可支配财富,倾向于少分甚至不分配现金股利。因此,国有企业的费用粘性无法有效促进现金股利的分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