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初中教育论文格式、初中教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如何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解析的能力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47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103071516555531 论文字数:2905 所属栏目:初中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相关标签:历史材料解析探索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构成材料解析题的各种类型的材料如文字、表格、图片等都取自于教材以外的历史文献、著作、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方面,所涉及的知识具有相当的浓度和广度,随着教学及考试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各种级别的考试中,此类题也是学生主要失分之处,所以对多数学生来说,要正确地阅读、理解、分析、解答材料题,无疑有相当难度。

为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在初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及其出处判明时间,进而联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及其包括的主要史实。这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前提。以2002-2003学年度上期重庆部分区县联考历史试题为例:第27题(文科)在材料及其出处显示了时间,象这类题,学生就比较容易联系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及史实。如27题(文科)反映的是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而另一类材料题及其出处没有明确显示时间,这需要从材料中寻找隐含时间的重要语句。又以上文引述的试题为例:第26题材料二,隐含时间的重要语句就是“……150多亿元(折合新人民币150多万元)……”联系建国后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新人民币是在1953年,所以从中能判明材料反映的大致是建国后至1953年前这段时间。进而根据设问联系建国初期的重要史实,显然就是三大运动之后的“三反”、“五反”运动。

要使学生能较准确地判明材料中隐含的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联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及其包括的史实,教师必须在平时教学中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每当新课讲授结束,都要求学生将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时间及其相关的历史史实罗列出来,如国共十年内战时间的1935年,与之相关的史实就是:遵义会议、长征、红军第一次会师、华北事变、《何梅协定》、《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等。然后以时间回忆事件,或以事件回忆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头脑中的时空概念就非常清晰,通过时间联系史实,这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解析材料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进一步阅读,准确地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在材料中寻找与设问密切相关的重要语句。这是解题过程中的关键。这一步骤也叫做提取、筛选有效信息。在教学和考试中出现的材料题,有一类可以从中直接寻找到与设问相关的重要语句,再稍作概括、组织就能回应设问。如2002年高考文综37题材料一,与设问密切相关的重要语句是“……大清国皇帝允将旅顺、大连……租与俄国”从以上语句中,就不难引申出设问要点: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沙俄强租旅顺、大逸清末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而另一类题的设问,与其相关的重要语句含义是隐含、溶解在材料之中的,必须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辨识、理解、分析,才能概括、提炼出来。此类题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失分较多.。加强此类题解析的主要训练方法是:第一遍阅读中了解料的大意思,并将与设问无关的一些附加性、过渡性语句舍掉。在第二遍阅读中借助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找出中心句分析、理解、归纳各层次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再带着设问联系材料或其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态度、立场、观点等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所反映的核心问题,最后组织好回答设问的内容。

三、在材料中寻找或提练出与设问相关的重要语句和内容后,必须将其与教材中相关的史实和观点密切联系起来.借助已学知识内容的迁移、重组来解答设问。这是解题过程的突破口。尽管在平时检测或高考中出现过超本不超纲的材料题,但就大多数材料而言,都是教材某些章节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主要社会矛盾及其演变和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的反映、再现、再认识。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37题,材料一:与中国近现代史_七册第四章第三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内容有关;材料二: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六章辛亥革命背景有关。材料三与世界史下册第三章第二节雅尔塔会议内容有关。材料四:与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十章1950年中苏会谈内容有关。

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或不能联系该材料反映或再现的是与教材某章节,某方面相关的史实,解题思路只局限于材料本身提供的极为有限的内容之中,就事论事来回答设问,其答案往往不准确、完整,甚至偏离设问要求,一导致严重失分。

要克服学生中存在的这种能力缺陷,应采取的办法及措施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听课达到最佳精神状态,同时必须好课堂笔记,坚手、脑并用。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主要章节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必须使学生详细了解,准确掌握其内涵。为适应教材总是滞后于形势发展的状况,凡涉及高考的重点、热点问题的章节,教师应作必要的史料补充。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将该历史时期的主要和次要社会矛盾及其演变直至结局,连贯、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对其理解、认识必须深化,使学生头脑中有牢固的印象和概念。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材料题,不要求学生具体解答,只要求根据材料内容指出与教材某章节有关,其中哪些内容能回应设问即可。经过这样长期练习,学生将材料题内容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大大提高,多数学生都能较全面、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把握史料的背景、内容及主旨,解题的速度也相应加快,解题的失误也大幅度减少。

四、在阅读、分析、解答材料题的过程中联系设问揣摩、理解该材料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能力培养方面的命题意图。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深化和提高。除考查对材料理解、分析和处理能力外,材料题还必须涉及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思考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考查。这是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因此在所有材料题中都包含着以上命题意图。如2002年高考文综第37题,考查了现象与本质的观点。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政府与旧中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立场上的本质区别,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人自尊心、自豪感。

将以上例题的命题意图同设问要求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设问的答案是围绕着命题意图展开并为之服务的。因此,正确地揣摩、理解命题意图,不仅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提高正确、完整地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认识水平和人文素养,逐渐适应历史与政治等学科渗透,结合的高考改革趋势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初期阶段,采取的办法措施是二首先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基本原理和观点列举出来让学生了解、熟悉。其次将以上观点和思想教育方面的目的在实际运用的例题资料发给学生参照、模仿。再次,在教学中由教师在每一具体例题中结合上述观点和思想认识教育加以联系、阐释、运用。当学生适应、接受之后,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养成寻找、领悟与设问相系的观点和思想教育意义作用的习惯。通过这种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解题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