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假设 ........................................... 36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38
第五章 结论、原因和建议 ................................ 56
第一节 结论及原因 ................. 56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58
第五章 结论、原因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及原因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目的,我国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拉近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目前我国创新投入总量仅占美国的二分之一,创新产出质量较发达国家还略显不足,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创新相关的财税激励政策,推动政策效用最大化,不断完善我国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因此,本文以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其 2012-2018 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究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三大结论:
1、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税收优惠存在最优水平。在初期,随着税收优惠力度的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而当税收优惠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抑制作用。本文认为可能是以下三点原因导致上述实证结果
(1)税收优惠是政府让渡部分财政利益,相当于政府弥补了由于创新产品外溢性导致企业收益降低的那一部分,因而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所以在一定水平上表现为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2)我国税收优惠存在税收支出绩效考核不完善,导致政府无法对企业所获资金进行全面监督。因此企业享受技术创新类税收优惠所获资金可能并未用于技术再生产,而是投向了其他活动,无法达到政策目的。
(3)当税收优惠超过一定限度后,企业一方面会通过提高创新数量的方式来寻求更多的税收优惠,仅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投入,而忽视了技术创新产出,即重量轻质。另一方面,当企业违法享受税收优惠的收益大于违法成本时,企业会将部分非创新类支出或者收入列为创新类收支,以此来增加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力度。税收优惠政策一般由企业自主申报,税务局进行监督或审批,由于政府和企业信息不对称,政府无法完全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因此在监管水平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极难发现企业的假申报行为,造成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起作用甚至起了抑制作用。
第六章 总结
本文根据 2012-2018 年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数据,对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激励作用以及企业生命周期对其的调节作用,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借鉴。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本文的研究样本较局限。首先本文研究集中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而市场还存在着大量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其次本文的研究只采用了企业 2012-2018 年 7 年的数据,政府政策的效果可能需要更长的阶段才能起作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将更多的企业纳入研究对象,以使研究内容更饱满。
2、在模型设置中,由于企业研发人员数量、经济社会环境、行业竞争环境等因素较难收集和量化,未纳入本文模型中进行控制。此外,在分析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时,由于企业年报披露不完善,未区分相关激励政策是否与技术创新相关,可能造成研究结果有所差异。未来研究中,可以逐步突破数据获取的瓶颈,严格区分政策是否与技术创新相关以及将部分重要变量纳入模型中;
3、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未对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最佳作用区间以及二者最佳的比例进行专门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逐步确定政策的最佳区间以及政策的最佳组合,以期更好的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