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政策论文,本文在梳理国内外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对财政支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利用 Dea-Malmquist 方法测算出我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978 年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如今改革开放已经推行了 40 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保持着平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国家,铸就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即将完成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从 2012年的 538580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936821 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人均 GDP 首次突破 1 万美元。但是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增速明显下降只是表象,内在的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上。过去我国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显然已经不可持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以往的经济增长思路,在供给侧发力,助力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就是提高供给的质量效率,使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由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十九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见当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尤为关键。
众多周知,在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在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阶段,政府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一般看来,政府职能包括保护本国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持有序的社会秩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等方面。这些职能的实现当然需要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助力。国家财政职能无外乎通过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来实现。中央政府在收入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的立法方面占主导地位,地方政府财政职能的实现,更多的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作为服务型的政府,其职能也将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新时代。人民需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在数量方面对简单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政府更应关注的是发展的充分性和平衡性。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有关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综述主要从财政支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发展四个方面入手。
1.2.1 国外文献综述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学者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部分,进而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学者由于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选择不同的研究时段,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常常出现。国外关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増长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
1.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増长正相关,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Grier 和 Tullock(1989)通过对 115 个国家二战后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政府生产性支出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政府消费性支出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Aschauer(1989)在理论上分析了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作用,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基于美国1949-1985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实证表明:生产性支出对私人部门的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反观消费性支出的经济促进作用就小的多。Barro(1991)在对财政支出进行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 98 个国家 1960-1985 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公共消费对人均 GDP 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公共投资对人均 GDP 具有正向影响,但是统计上不显著。Easterly 和 Rebelo(1993)利用 125 个国家 1979-1988 年的统计资料,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政府在交通与通讯方面的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政府在教育与卫生方面的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在统计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Kalyvistis(2003)通过对加拿大 1955-2006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性支出的增长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Goldsmith(2008)通过对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在短期内,这两项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影响结果却不相同。在长期中,生产性支出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非生产性支出却抑制了经济的增长。Gupta,et al.(2005)通过对上世纪 90 年代 39 个低收入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将财政支出用于对资本品和非工资性质的商品与服务的购买国家保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提高工人工资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却较低。Park(2009)基于内生增长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在长期内却不存在这种作用。Wahab(2011)认为政府投资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是复杂的,当政府投资性支出增长趋势增长率高于投资性支出增长率时,投资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反之,则会存在负相关关系。政府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率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影响。Gemmell,et al(2016)研究显示提高基础设施支出份额有利于经济增长,提高福利支出份额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
2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1 财政支出的界定及分类
2.1.1 财政支出界定
本文所指研究财政支出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于统计口径的不断变化,本文的讨论不涉及预算外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结构具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椎,将政府的财政支出款项进行分类,各财政支出项所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即为在此分类标准下的财政支出结构。
2.1.2 财政支出的分类
所谓的财政支出结构具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椎,将政府的财政支出款项进行分类,各财政支出项所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即为在此分类标准下的财政支出结构。为了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首先应明晰财政支出分类方法。根据各类财政支出的特点和性质,按照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政府财政支出通常有下述几种分类方法:
1.按照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与否划分
按照此种分类方法,可以将财政支出划分为两部分,即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生产性支出就是政府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支出,如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支持农业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则指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不是直接使用于经济建设领域,而是在别的领域,如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公检法司支出、补贴性支出等。
2.按照支出的经济性质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财政支出是否用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可以分为两类,即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亦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的支出,具体又可分为用于维持政府正常的运转所需的支出,如政府部门的事业费和政府进行项目投资所必须花费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款项。不难发现,这类财政支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政府部门通过这些资金的支出,同微观经济主体展开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达成通过政府的购买以实现履行国家职能的目的。转移性支出是指财政资金无偿的支付、单方面的转移,政府没有进行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财政资金通常无偿给予下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如社会保障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对国际组织的捐赠支出等。
..........................
2.2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
1.经济发展阶段论。
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国家所处发展不同阶段的财经资料仔细整理,对各国的财政支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一国财政支出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当一国处于经济发展早期的阶段时,基础设施相对而言较为落后,其对私人部门生产性投资收益的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由于这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往往较大,建设周期长,收益较小,私人部门投资意愿不足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投资这些项目,但是从外部经济效益的角度讲,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巨大。因此,这些项目需要由政府投资,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此外,当一国处于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时,私人资本的积累往往极其有限,这就使得必须公共生产资本品,即便这些资本品不具有外部经济效益,也必须由政府提供。不难发现,此阶段公共资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经济当经济处于发展的中期阶段时,私人产业部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资本存量迅速增加,资本份额中,私人企业和农业的占比增大,具有较大外部经济效益且由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建成,增加的基础设施投资速度也明显放缓,这时,私人资本积累额处于增长的态势,而公共积累支出的增速不升反降。在社会总支出的构成中,公共积累支出的占比下降。当一国处于经济发展成熟阶段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增加,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人们的消费形式改变,向消费高级化迈进,消费转型升级。因此,对私人消费的补偿性公共投资需求加大,公共投资占比又会增加,公共积累支出的增长率明显加大。总之,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