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研究财政政策的论文,本文研究的是官员特征与分权时序选择的策略问题,通过 logit 二值模型回归,发现省长与省委书记的不同特征会对不同的分权时序选择产生影响。具体的:省委书记去往中央的晋升激励会促使其选择经济分权在前的分权时序,我们认为这与政治晋升激励有关。而任期会抑制省委书记选择财政分权在前的分权时序的可能性,年龄则会激励省委书记选择财政分权在前的分权时序。本文认为这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省委书记利益诉求博弈的结果,即自身经济利益与未来政治晋升效用函数的博弈。此外,省委书记的跨区交流学习会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借鉴,大大地推动了财政分权改革在前的分权时序的选择,这可能与两种分权时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改革路径的差异和中央对官员的调任派遣相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近 30 年来,分权改革浪潮席卷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进行着这项改革,这不仅改变了几十年集中的政治和经济实践,还改变了我们研究政治的方式。正如 James Manor 所写的,“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试验权力下放改革”。当前学界对分权理论的研究多聚焦于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传统理论认为,通过权力下放,地方政府可以更有效率的提供满足居民需求的公共物品,长此以往将促进经济增长。Davodi 和 Zou(1998)利用 1970-1989 年期间 46 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对发达国家则没有关系。鉴于上述研究并没有反映理论中所认识的分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了消除以往学者在跨国界研究中所产生的制度、文化、历史差异,Nobuo Akaia, and Masayo Sakata(2002)使用美国50 个州的数据来验证了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权力下放对经济增长确实有促进作用。从发展地方经济来看,Chu and Zheng(2013)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质量支出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分权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县级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然而,财政分权改革却存在着职能扭曲的负外部性,使得县级政盲目增加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增长质量。(刘佳,2012;贾俊雪、宁静,2015)。相较于财政分权的扭曲效应,经济分权改革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经济分权改革显著地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张占斌,2009)。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一、理论层面
现有文献关于分权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是否分权、分权类型、以及分权效应方面。然而,在世界各国的分权实践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分权改革都有自己的改革路径,即使在同一国家中,分权路径也呈现出不同的改革时序特征。这恰恰是现有研究鲜有涉及到的,本文研究官员特征与分权时序选择策略的关系,旨在探究在我国的分权改革实践中,官员个体特征对分权时序选择的影响。为什么会选择某种分权时序?这不仅与中央政策相关,更与政府行为的制定者官员有关,正是由于官员的某些偏好或是某个目标促使其选择某种分权时序,进而对经济结果产生影响,丰富了现有分权理论对分权改革的研究。
二、内容层面
以往文献已对官员特征与分权改革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然而鲜有文章研究官员特征与分权时序选择差异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刻画官员特征,检验分权时序选择的影响因素究竟是由官员个体特征决定的,还是由各省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这不仅丰富了分权理论的相关研究,而且从省级官员异质性的视角丰富了影响分权时序选择因素的研究文献。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分权时序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分权的研究多聚焦于探究单一分权类型的经济效应,改革路径等。Zhang and Zou(1998)是最早对国内分权效应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利用 70 年代的面板数据证实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Xie(1999)等人利用1948-1994 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进一步的财政权力下放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更进一步地,学者发现权力下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为国家的发达程度而产生差异。Davodi 和 Zou(1998)就是利用 1970-1989 年期间 46 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对发达国家则没有关系。国内首次区分财政分权与经济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学者是刘冲、乔坤媛、周黎安(2014)他们发现两种分权对经济增长的路径并不一致,经济分权(扩权强县)通过提高企业利润率来刺激经济,而财政分权(省直管县)则是通过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国内关于分权时序的文献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胡玲慧(2018)是首次研究分权时序与经济增长的,认为在三种不同的分权时序中,经济分权在前的分权时序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效果最好,其后分别是两种改革同时进行的分权时序和财政改革在前的分权时序。从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来看,Falleti(2002)是首次系统提出分权时序理论的学者。在研究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墨西哥政府间权力平衡的关系时,她发现分权改革在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导致了预期结果,但在阿根廷却没有。基于此,Falleti 提出外在因素不一定是导致政府间权力变化的主要因素,这种权力平衡的变化可能来源于内在因素。在 Falleti 分权时序理论的基础上,Hirbour(2003)对秘鲁的分权时序改革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秘鲁在政治——行政——财政分权时序改革之后,降低了政府间权力平衡的变化;Montero 和 Samuels(2004)在分析拉丁美洲国家分权改革的实践时,综合考虑了分权改革的政治决定因素及其结果,进一步论证了分权改革的过程。他们认为分权改革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单一改革时序,而可能是一个由多种分权时序组合而成的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 Falleti 的分权时序理论。更甚,Falleti(2005)继续以拉丁美洲国家的分权改革为例,进一步研究不同的分权时序类型与政府间权力平衡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权力下放顺序的起源、时机和机制进行刻画,Falleti 认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分权时序的偏好不同。相较于中央政府偏好的经济——财政——政治的分权时序类型,地方政府官员更偏好政治——财政——经济的分权时序类型。除此之外,Libman(2010)通过对单一国家不同分权类型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俄罗斯分权改革实践中在不同维度之间的相关性。Libman 认为分权改革的时序选择与驱动力量和谈判能力、规则、官员偏好、政府制度等因素相关。由此可见,国外已有学者关注到了官员与分权改革类型的研究。但基于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政治体制,国内学者还未涉足相关方面的研究。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二是这种行为是一个从利益整合到利益分配再到对初始的选择进行修正的过程1。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公共政策可以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公共政策并不是片面的、孤立的。通常,公共政策的选择、制定、执行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公共政策的研究方面,国内较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因素方面,而较少有人关注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崇仲天(2010)探究了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认为决策者、决策对象、政策制度等均会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除此以外,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一般环境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也有学者从地方政府自身的长短期利益分析视角来研究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柳士双、曾菊新(2007)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长短期的收益,认为地方政府对短期收益的偏好因素决定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选择取向。但是这种短期性行为取向具有负外部性,容易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地区过度保护等问题。(冯执一 2002、刘舒怀 2010、张度2011)等也分别从央地博弈视角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做了研究。
...........................
第三章 分权时序的界定与地方实践 ·················· 11
第一节 分权时序的界定 ····················· 11
第二节 分权时序的地方实践 ··················· 17
第四章 实证策略 ·························· 17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17
第二节 变量刻画与选择 ····················· 17
第三节 实证策略 ························ 22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 25
第一节 基本回归结果及分析 ··················· 25
第二节 进一步回归结果及分析 ·················· 33
第六章 进一步分析
第一节 地方领导责任制
前文已经分析过官员不同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分权时序的差异化选择可能与官员的政治晋升激励相关,但深究其背后的逻辑机理,造成官员特征与分权时序选择策略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党政领导干部体制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