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文章基于金寨县总体城市设计持续推进的背景,针对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进行研究,是理论和实践项目相结合的探索。在对金寨乃至皖西地区地域特征、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现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出老城区风貌特色现存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加以指导对梅山老城区具体的风貌更新设计。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风貌表面而言,关乎形象与特征问题,实则影射城市的生态哲学、生态智慧以及文化传承,进而关系到树立民众的文化自觉性、自信心等深远层面,它既能向外界展现它的过去,也可以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新一轮的城镇建设中,通过保护和延续地域特色风貌,发掘城镇内在发展动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是当下建筑师、规划师与建设管理者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1.1.1研究背景
(1)新型城镇化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许多城市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阶段。快速的“增量扩张”、粗犷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诸多日益突出的问题。比如城镇建设出现对建筑的贪大、求洋、求怪、媚俗等风貌杂乱的问题较为严重,不仅如此,在城镇建筑方面“创新”风格比较单一,造成建筑风格相似且缺少文化底蕴与自身特色的现象。城市内部的二元鸿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市面貌趋同化等亦是目前一些城市发展亟待攻克的难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要求在资源整合、统筹布局,促进各级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同时,城镇建设更要注重文脉的传承,依托现有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1]。这是我国在城镇建设“存量优化”上的一次重要战略转型。小城镇经济往往是绿色的、内需的、有文化的,有利于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有特色地发展小城镇,可以把城市以外的发展潜力调动起来,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2)山地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十四五”时期,国家在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品质的工作布局中,将以县城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小城镇的建设即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小城镇在我国的城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中间环节,联系着城市与农村,是城镇化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抓手[2]。而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的七成以上都是“山地”,细分下来,其中约有27%是高原地形,山地和丘陵地形则各占34%和11%,有40000多个属于山地的市、县、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因此,若想使我国城镇化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应将山地小城镇建设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1.2研究对象及内容1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金寨梅山老城区是金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梅山镇核心区域。它位于安徽省西部山区,是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皖西山区小城镇。这类小城镇在经济上相比安徽省其他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小城镇较为落后,目前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但也正处于农业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小城镇[3]。本文从城市设计视角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的是针对金寨县梅山老城区现状风貌的优势与不足,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风貌保护与更新策略,并进行具体设计。
1.2.2研究内容
本文是在城市设计视角下以金寨县梅山老城区的风貌更新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首先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对象及内容,其次对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名词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风貌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为问题梳理,通过对金寨梅山老城区基本概况与风貌现状的深入调研,梳理出金寨梅山老城区较为突出、亟待解决的现存风貌问题。
第三部分为提出策略,总结和研究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实态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丹洲新区、成都宽窄巷子等优秀案例的借鉴,提出金寨梅山老城区总体风貌格局构建与重组、外部空间风貌优化和塑造、建筑风貌传承与更新这三个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风貌更新策略,为后续风貌更新设计提供指导。
第四部分为实践探索,对金寨梅山老城区的风貌更新进行设计实践。确立其规划理念与发展定位。理论联系实际,将第三章总结的风貌更新策略应用于解决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具体设计中,分别从老城区风貌格局特色空间架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修补与完善、街巷风貌优化、综合交通优化、滨水空间塑造、建筑风貌整治设计、重要风貌节点设计等方面对其风貌进行设计。
第二章金寨梅山老城区发展状况及风貌问题梳理
2.1皖西山区地域特征
2.1.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皖西山区一般指的是安徽省六安西南部山区,处于长江和淮河流域之间的大别山北麓,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翼,是大别山区内的几个县市的统称,包含了六安市市区及其所辖的金寨、霍山、舒城县的部分,土地总面积约12000平方公里。皖西地域历史悠远,早在皋陶时期已有人在此生产生活,即是现今六安[31]。境内虽然山地较多,一些小城镇可达性较差,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文化使其拥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风貌。
2.地形地貌
皖西在地域上恰好处于淮河与长江之间,是我国南北部自然地理分割带,域内有丘陵、山脉、凹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东北至西南地势呈现由低到高的形态,山峦峻峭,风景秀丽[32]。境内长宽分别约为340.4公里、150.3公里的大别山,由西北至东南始终贯穿其中。由于地球地壳断裂、升降等运动,地貌呈现出断块山、断陷盆地与地垫等特殊地貌,山体材质主要有片麻岩、花岗岩等[33]。总体来看,皖西山区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及地质特点是金寨梅山老城区乃至皖西山区小城镇风貌更新不可规避的因素。(图2-1)
3.水文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保护和提高大别山水土的保持与水源的涵养功能、优化巢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并构建以巢湖及沿江丘陵与大别山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格局,是江淮地区的重要生态责任。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首要任务是保护与修复现状生态环境并提供特色生态产品,因地制宜,引导与发展相应生态特色产业,同时,它也是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中游重要的水源补给站[34]。目前大别山区由于近年来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以及土壤侵蚀程度较高,导致了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升高。金寨县是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金寨县域内的水文情况提高重视并加以保护,有利于自然资源与地域风貌特色的维护与稳固。
2.2金寨风貌特色资源
金寨县广大乡村地区拥有丰富且种类多样的红绿蓝旅游资源和农林特产资源(图2-2,表2-1),它们是金寨县的优势与特色,为金寨县的风貌更新发展提供了优势风貌资源基础。对这些特色资源进行梳理,为其风貌更新策略提供依据。
2.2.1自然旅游资源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县内现有5A景区1处、4A景区6处、3A景区2处(图2-3),在大别山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综合优势明显。既有特色鲜明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如天堂寨、马鬃岭、燕子河大峡谷、红石谷等等);也有山清水秀的水利风景区(如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此外,金寨县还有如金刚台和悬剑山等等风景名胜区。域内“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之称的天堂寨景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山水库景区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同时,还有正在开发的马鬃岭、茶西河谷、龙津溪地等景区,或雄奇险秀,或千姿百媚。金寨县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域内不少旅游景区都在海拔700米以上,植被景观丰富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也是华东地区距离山区最近的避暑休闲度假胜地。金寨老城区紧邻沪蓉高速出入口,公路交通便捷,拥有较好的自驾旅游条件,合武高速公路、沪汉蓉快速铁路开通后,金寨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32]。
第三章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策略...........................45
3.1风貌更新原则..............................45
3.1.1尊重自然与生态建设原则.........................45
3.1.2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原则............................45
第四章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实践探索........................59
4.1规划理念与发展定位...................59
4.1.1总规思路..............................59
4.1.2风貌发展定位............................60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93
5.1研究主要结论.............................93
5.2研究不足与展望............................94
第四章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实践探索
4.1规划理念与发展定位
山区小城镇中心区通常是其主要的社会发展区域,是小城镇功能最集中的地区,是其政治、文化、经济、居住中心,历史积淀较深[17]。梅山老城区因丰富而深厚的历史人文积累及其政治经济地位,成为金寨县最具文化、经济潜力的地区。而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梅山老城区也是金寨县功能最复杂,存在问题最多最需解决的地区。梅山老城区的复兴好坏将对金寨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现代化步伐加大与战略性格局拉开的同时,如何结合时代的发展,并同时持续保始终如一的自然观与文化观,本次规划引导出了一种极富有中国特色的风貌建设目标,即将金寨梅山老城区打造成红(红色文化)、绿(山林环境)、蓝(水体资源)相互联系相互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