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建筑学论文格式、建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AHP法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三村为例

日期:2021年11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1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1141000138970 论文字数:85755 所属栏目:建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建筑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以太原市东、西、南蒲三村为研究范围,运用 AHP 法,着眼于在村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公共空间,以直观的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基础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村民“求近”的心理及行为需求导致部分较远空间废弃。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内部使用主体年龄段分布在老年人、妇女中。老年人因自身条件影响,步行可达范围大都在 0.8km 之内,或因与同龄人相约结伴,三村有行动能力的老年人更偏好在自家门前、附近的街道或路口聊天散步;村内大都妇女会因外出方便及部分心理等原因带自家幼童选择在离家近的公共空间,如宅前空地处活动;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与乡村建设有关的政策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乡村建设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发挥重要作用,它直接反映了乡建的成果和地方文化特色,是乡村的形象担当,也是外界认知乡村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乡村居民来说,公共空间是进行各种邻里活动的场所。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活质量[1]。

为解决“重城轻乡”下所产生的乡村问题,国家、社会都作出了自己的战略部署与行动。本文以时间线为依据整理了部分关于乡建的政策,如下所示(见表 1-1)。

表 1-1 我国与乡建有关的部分指导政策

表 1-1 我国与乡建有关的部分指导政策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以太原市东、西、南蒲村为例,通过对三村公共空间与村民需求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促进村民间的交往,恢复本属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场所感、“人情味”,使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2)通过调研空间使用主体在公共空间中的感知体验,发掘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公共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总结使用主体行为活动及其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后,结合 AHP法,提出“人—人的行为—乡村公共空间”三者紧密结合的优化策略,丰富与“空间—行为”相关的研究,为山西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的优化提供些许建议[15]。

1.2.2 研究意义

(1)丰富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本文研究的特点是从城郊型乡村现有不同使用主体的行为特征及需求着手,结合城郊型乡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人口结构,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使用主体的心理特征、活动需求及公共空间现状条件、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逐层分析,得出个体行为与场所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相关软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从而提升城郊型乡村的人居环境品质。理论上,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等方面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为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提供有效策略

本文选取山西省太原市城郊型乡村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来对三村内部各类型公共空间的现状分布、空间构成、使用主体、使用情况及频率进行分析,探究其与村内不同使用主体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出一套适合太原市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评价体系并运用于实际案例之中。本文希望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可以在实际乡村建设中为相似地域的同类型村庄提供参考建议。

..........................


第 2 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解读

2.1.1 城郊型乡村

(1)国内外对城郊型乡村的整体研究

1)国外对于城郊型乡村的研究

20 世纪初,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众多学者发现在某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外围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形态,它兼具城乡的社会制度、人口结构及空间结构、尺度等的特点。最先发现该现象的是德国地理学家路易斯。20 世纪 40 年代,通过对柏林城市结构的分析,他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 Stadtrand Zone8的概念[17]。他发现,随着城市扩张,一些分布在城市外围地区的土地逐渐被“同化”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自身独特的景观特征最终成为“新区旧城”分隔带;1970s,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诸多学者对城市边缘区展开广泛而深刻地研究[18]。普赖尔认为,城乡边缘区是城乡土地利用、社会制度及空间特征的过渡地带,具有城乡结合的特点[19]。至今,国外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理论研究已较为丰富。有的学者认为城郊区域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地理层面的过渡带,也是城乡功能逐渐过渡的地带[20]。它作为城市的附属区,接纳了中心城市转移出的部分功能[21];J. F. Meligrana 提出城市边缘区面临长期挑战[22],对其深入研究的范围应包括具体建设项目及整体生态保护系统建设以维持城市与未来发展区的生态完整性[23]。

2)我国对于城郊地区的研究

城郊区,又称“城乡结合部”、“城乡接合部”,泛指城市建成区与非建成区的接壤地带[24]。在 1980s 后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状况备受国内各位学者关注。在对城乡结合部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相似概念,譬如韩光辉学者[25]、杨秀珠学者[26]提出的“郊区”概念;吴良镛院士[27]提出的“城乡交接带”概念。20 世纪 80—90 年代,陈振年教授首次从生态学的角度将城乡结合部定义为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28]。2002 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提出了城乡结合部的官方概念,即: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9。

图 2-1 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总体研究趋势

图 2-1 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总体研究趋势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AHP 法(层次分析法)

(1)概念简析

AHP 法,也称层次分析方法。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塞蒂(T.L.Saaty)教授提出,AHP 法最初被美国运用于解决国防部的电力分配。它为多准则且复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决策方法,基于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性质、影响因素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分析结果,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将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56]。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发展评估、选址优化、就业前景分析等非建筑学领域。在建筑学领域,许多学者将 AHP 法引入建筑学教学、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中。譬如王红基于 AHP 法对成都市养老型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成都市养老型社区公共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58];吴东基于 AHP 法论述了城墙对周边环境和城市空间质量的影响[59][60];陈香媛基于居家养老的理念,利用 AHP 对于西安市城郊乡村人居环境进行适老化设计改造[61]。由此间接地反映出层次分析法对于公共空间方面研究应用的可行性。针对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公共空间现状、使用主体需求及空间与人行为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三村使用主体高意向度的公共空间与不同年段村民的行为需求为切入点,运用 AHP 法在城市开放空间策划中的方法,形成针对三村内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的定量依据。

(2)空间评价技术路线

使用 AHP 法进行公共空间评价时,其评价过程简单易懂,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见图 2-7):一是构建层次递阶结构,即对一个较为复杂的对象进行评价时,可以先对主要问题进行逐步地拆分、简化,使分析问题的过程变得清晰明了;二是构造判断矩阵,即将每个层级的各项指标两两相较进行重要性判断,并按照萨蒂教授提出的 1—9 标度法对每项的重要程度打分;三是判断矩阵的一次性检验,此步骤是为了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结果,因为从实际上来说,每一项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值是由人在自我主观意识判断下得到的,这就导致了最终的结果可能存在不符逻辑之处,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再执行之后的操作;四是指标权重的计算与排序,这一步计算得到的权重值是针对同一层级不同元素两两相比较之后的得到的,权重值的大小代表了该层指标对上一层级及总目标的影响程度,最终得到的权重排序即可直观地展示各项指标对于目标层的重要程度。

..................................


第 3 章 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案例现状及评价选点分析......................27

3.1 案例现状分析.............................27

3.1.1 太原市城郊型三村村落概述.................................27

3.1.2 公共空间使用主体现状分析.....................................28

第 4 章 基于 AHP 法乡村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及应用.....................57

4.1 基于 AHP 法公共空间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确立..............................57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57

4.1.2 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指标选取............................58

第 5 章 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公共空间优化研究................................97

5.1 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公共空间优化原则..........................97

5.1.1 空间整体性...............................97

5.1.2 文化传承性.....................................97


第 5 章 太原市城郊型三村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