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影片名具有商业广告特征,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片名的功能决定其翻译的“归化”策略取向。“归化”处理后能否吸引中国观众,主要看译名是否适应汉语文化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心理。面对源语观众和译语受众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一个成功的译名往往是舍异求同,巧妙借用独具汉语特色的文化意象、四字成语、文言雅词或古代诗词的结果,使汉传统文化得以凸现,让汉语观众心领神会。
关键词: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片名的功能;归化;汉语文化资源
电影片名是影片的品牌商标,行使宣传导视的功能,对影片的成功发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片名虽小,但作为鲜活的语言运用实例,也能够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不同民族的审美态度。片名翻译表面上处理的是单个的字、词或句子,面对的却是东西两大文化,要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和文化之间进行成功切换,无疑会给翻译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困难,而“翻译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化信息的把握和翻译的处理”(金惠康, 2003: 346) 。优秀的电影译名如《翠堤春晓》(The GreatWaltz) 、《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似是故人来》( Sommersby)等,既传递了影片的主题,又富含东方文化韵味和美感,能唤起人们美妙的想像和观看欲望,为影片赢得观众和市场。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展现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冲突和适应现象,旨在从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探讨有效的片名汉译方法。
一 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及其“归化”取向
电影片名具有商业广告特征,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功能(告知影片内容) 、美感功能(唤起审美愉悦)和祈使功能(激发观看热情)三个方面,其中信息、美感功能又为祈使功能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引发其观看行为或影响其价值观。可见,片名的商业价值决定了其翻译的“归化”策略取向,即译者在准确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期待视野及接受能力,以求译名与原名最大程度的功能等值。翻译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以能否达到这个目的来衡量。“归化”翻译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的效果,注重观众反应”(王红卫, 2002: 251) 。Nida的“翻译即交际”理论也强调译文接受者的反应,认为译文如果不能被译文接受者看懂,就起不到交际的作用(谭载喜, 2000:135 - 146) 。因此在片名汉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使用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意象,使译名流畅自然,中国观众乐于接受,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动画片MickyMouse &Donald Duck译为《米老鼠和唐老鸭》,就很符合汉文化的命名习俗:国人的单姓居多,“老”在姓前,表辈分、表尊重;在很多方言中,“老”还表示亲密关系,如“老公”“老爸”“老乡”等。这种凸现汉文化的归化策略,消除了观众对异域文化的陌生感,强化了国人对片中鼠和鸭的喜爱。如今“米老鼠”和“唐老鸭”已融入中国文化,成为很多商品、商号的品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对老鼠和鸭的成见。
二 片名汉译中汉语传统文化的凸现
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而跨文化翻译主要功能就是传递文化的相异性,有效的传递方法或手段以“归化”(本土化)居多。在归化过程中,“异域文本被打上使本土特定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使之“能够在鲜明的本土形式里得到理解”(韦努蒂, 2001: 359) 。因此译者在语言操作上,应尽可能适应汉语文化的主题信息和文化内涵。大部分的经典汉译实例往往是巧妙借用独具汉语特色的文化意象、四字成语、文言雅词或古代诗词的结果。
(一)采用传统的文化意象在汉译名中注入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凸显中国文化色彩,能及时有效地促进译名与中国观众的沟通,达到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例如,“桥”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霸桥”蕴含离别之意,民间流传“蓝桥相遇”的故事。“魂断”、“肝肠寸断”、“愁肠百结”常被用来表示伤心和痛苦。在电影“Waterloo B ridge”的翻译中,译者舍弃误导中国观众的原名《滑铁卢桥》,代之以充满中国韵味的“蓝桥”,增添“魂断”,传达其悲剧主题,整个译名既典雅又信息完整,凸现中国文化底蕴。同样,描述中年婚外恋的影片“The Bridge ofMadison County”译为《廊桥遗梦》,“桥”点了原名,汉语也喻情人的离别,“遗”字给故事一种非常醇厚的余味,为观众留出愁怅的情绪和丰富的想象。片名汉译中的经典作品,如红菱艳/Red shoes,郎心如铁/Gaslight,洞房花烛夜/Wedding Night,亡命鸳鸯/Flesh and Bone,无不利用了中国人熟悉的文化意象,反映浓厚的中国情结,使译名意象美好、寓意悠长。
(二)借用文言式“雅词”文言词语在翻译中活力不减,不仅因为它的形式言简意赅,更主要是它代表的文化底蕴。带文言的译名充满文学气息、古典风味,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价值取向,广受欢迎。如,在中国文化中,《渔光曲》、《摇篮曲》、《思乡曲》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曲名。所以电影singingin the Rain译为《雨中曲》就有极佳的音韵效果,具有典雅的文化特征。同样,“传”一般指“人物传记”,有“列传”,“别传”,“外传”,“正传”等。所以那些反映典型人物生平故事的英文电影往往可译为“XX传”,例如, Erin Brockovich /阿莲正传, Gandhi/甘地传。类似的佳译还有The Gold Rush /淘金记,Tales of Manhattan /纽约奇谭, Iron Horse /铁骑, Allthe President’sMen /总统班底等等,都富含中国文化韵味。
(三)采用汉语特色的四字词组四字词组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形式、特别是四字成语,结构匀称、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朗朗上口,可凝练地概括影片主题,含蓄地提供语境,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在片名汉译中有意识地运用四字结构,能增强中国观众的认可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如美国大片“The Rock”片名只含一单词,反映了西方人的崇尚简洁的美学文化;但“岩石”一词并不适应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译成《石破天惊》效果就大不一样:“石”保留了原名信息,“破”、“惊”二动词,言简意赅地传达了原片的思想内容,渲染了“惊险”的气氛,充满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牢牢地抓住中国观众的“眼球”。类似的佳译不胜枚举,如Moonlight/披星戴月,TheWayWeWere /回首当年,Mr. Hollang’s Opus/春风化雨, Forever Youg/青春永驻等等。这些片名在传达影片主旨的同时,充分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
(四)移用古诗词句古代诗词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传诵的诗词名句大多是经典性的语言,本身就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含底蕴。用那些充满诗情画意、饱含人生哲理的诗词佳句作电影片名,或揭示影片题旨,或暗示影片寓意, 一是不落俗套,二是喜闻乐见,富于亲切感,是我国一些电影编导的惯用法。如, 2006年大片《黄金甲》就借鉴了农民起义家黄巢写的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暗指引起家族内乱的那种嫉恨的心情与状态。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可借用此方法。例如:伦理片Lolita讲述一个中年男教授带着对伦理的蔑视迷恋其再婚妻子的小女儿、放荡调皮而早熟的Lolita的故事。其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就出自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调侃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犁花”和“海棠”暗指白发与红颜,即老夫少妻,以“压”字连接两者,意境全出,点明了影片老少恋的主题,是影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类似的例子还有:巫山云/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化用元朝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讲述的是一段被遗忘的感情,所谓“巫山云”,乃指来信的内容,指那本该刻骨铭心的旧情。奥斯卡获奖电影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取自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指“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总之,面对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翻译中的文化空白,我们应该调动汉语的文化底蕴,对原名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帮助中国观众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去理解,不因文化的缺失而产生误解或不解。这种基于文化入乡随俗的译法,不失为打破文化障碍的一种好办法。三 结 语富含中国文化色彩的汉译片名,生动形象,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中国观众阅读吸收,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电影片名的汉译只有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完成“本土化”的过程,才能避免“我,罗伯特”,“艰辛的米”,“拉吧,我爱”等令人费解的译名,才能真正肩负起文化交流使节的责任,成就真正的翻译事业。
参考文献
[ 1 ] Lynn, Andrew. App reciating Cinema [M ]. Beijing: For2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 2 ]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 3 ] 谭载喜. 翻译学[M ]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4 ] 王红卫. 跨文化交际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 (9) : 250 - 253.
[ 5 ] 王文华. 语言文化翻译书丛:翻译的概念[M ].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7.
[ 6 ] 韦努蒂•劳伦斯. 翻译与文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