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成本会计论文,本文以 Q 租售一体制造业公司成本核算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与实际进行分析。并根据 Q 租售一体制造业公司目前的业务流程和成本特点以及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内容,总结了 Q 公司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几点问题。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20 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各公司采取了歇业居家隔离,延长假期等措施。疫情从 2020 年持续到 2021年,造成需求和生产骤降,短期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外部营商环境看,各企业收入剧减,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在收入无法提升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管控特别是成本核算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对于制造业,尤其是租售一体机械制造业公司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组成,生产工序繁多,成本核算困难。因此,成本控制将成为新常态下租售一体制造业公司之间新的竞争高地。
以 Q 租售一体制造业公司为例,该公司面临以下六个问题。其一,Q 公司营业成本含经营租赁成本和销售产品成本。因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相同,经营租赁产品租赁归还后还可以再次领用生产组合成新的产品,产品用途分为租赁和销售。Q 公司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未详细记录领用直接材料,造成了财务核算上成本计算困难,无法区分租赁成本和销售成本,使实际成本费用不清晰。同一个产品创造利润方式不一样,租赁出去和销售出去产生的成本费用也不相同。因此成本核算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不能像单一销售或单一租赁行业一样采用传统成本方法进行核算。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一次性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而租赁产品的生产成本需要按月分摊计入其他业务成本。Q 公司需要区分租赁和销售成本,以便实际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其二,成本费用归集不全面也造成了成本核算的困难,使产品成本不准确。目前只与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实际上与生产相关的费用都应计入到制造费用中,进行产品生产过程全方面成本记录。其三,辅助材料的成本归集难度高,辅助材料多且需要归还和核算气体空瓶数量,使成本核算难度加大。其四,制造费用的分配不合理,目前 Q 公司按吨位这一单一比例分配制造费用,各产品消耗的制造费用并不与产量成单一比例关系,产品消耗制造费用的原因有很多,工艺简单的较少分摊制造费用,工艺过程复杂的会较多分摊制造费用。其五,租售产品生产责任确认困难,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生产错误导致的多余成本无法追究成本责任。其六,租售产品成本确认、分摊难。
.............................
1.2 文献综述
1.2.1 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最早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的是美国会计学家 Eric Kohler,他在 1941 年发现在水力发电过程中,机器设备折旧、维护保养等间接成本占比很大,直接成本占比很小,这对以工时为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造成很大影响。并在 1952 年于《会计师词典》中解释了作业会计的思想,此举代表着作业成本法的萌芽。1971 年,GeorgeStaubus[1]在他的代表作《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中,对诸如作业、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这对作业成本法基本框架的搭建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哈佛大学学者 Robin Cooper 和 Robert Kaplan[2]教授在对美国公司进行了调查后,解释了作业成本法。1988 年,Robin Cooper[3]发表了一篇题为《一论 ABC 的兴起:什么是 ABC 系统?》的文章。库珀在文章中提出,制造产品加上运输产品的全部作业所消耗的所有成本即为产品成本,而作业是最基础的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中心理论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Robin Cooper 和卡普兰(1988)两人还共同发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这些论文深入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的意义、操作流程、如何选择成本动因等问题,并对作业成本法做了一个全面的,比较系统的介绍。从此,作业成本法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理论上也日趋成熟。在理论上,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作业成本法的探讨稍稍落后。国内最早开展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余绪缨[4],她在 1995 年提出了面向新型企业管理需求的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将作业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度融合设计。同时,他还分析和讨论了作业成本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并以高科技为基础,介绍了与“作业管理”紧密结合的“作业成本计算”,他的这一系列学术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兴趣。李彦霖(2015)认为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使产品成本更加准确可靠,特别是制造费用占比较大的企业更应该引入作业成本法来核算企业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定价能力和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卢俊龙,张更路(2019)提出了对物业成本管理采用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思路,通过设计标准成本法则的应用模式,有利于成本核算和便捷的成本控制,达到有效控制物业管理项目的各项成本的目的[6]。
图 1.1 研究框架及思路
.............................
第 2 章 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
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分配产品资源成本,通过对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动因率的确定,最终计算出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成本核算归类到作业层次,将成本计算的重点放在作业上,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把成本分配到相应消耗成本的产品中。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数据的归集分配方式更为合理,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更为精确。在归集资源费用时是把产品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所有相关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归集的内容更全面更广泛,其成本核算更加合理准确,每个产品所分配到的成本费用才是完整的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而作业导致成本费用的发生”。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得出分配费用应关注成本的来源,把费用的分配和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用作业联系起来。在实际应用作业成本法时应该首先对生产产品产生的资源费用进行归集,根据消耗资源的动因找到资源动因,待分配资源到作业中心;其次是需要划分作业中心,根据相似作业划分成几个大的作业中心,并根据作业消耗资源分配资源费用;最后是找到产品消耗作业的作业动因,根据作业动因把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得出产品的最终作业成本。把产品在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进行归集得出产品的总成本。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分配的顺序如图 2.1 所示。
图 2.1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图
........................
2.2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精细的核算方法,依据多种成本动因多个层次分配资源费用得出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核算首先应归集资源费用,确定资源动因;接着划分作业中心,确定作业动因;然后按作业动因分配作业成本,得出产品的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作业中心。租售一体企业的作业流程相对较多,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不可能核算到每一个作业。这时需要把类似作业归集成一个作业中心,把企业同类型作业以同样的方式归集,形成多个作业中心,便于作业成本法的实际运行。在划分作业中心的时候也不能随意的划分,需要会计人员与车间人员进行沟通讨论,保证作业中心的确定正确。
第二步:确定资源费用,统计因生产产品各项资本的耗费情况,得出各项资源费用。根据各项资源的消耗确定资源动因,把资源费用依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中心。资源动因的确定非常关键,在确定各项资源费用时找到资源消耗的动因,从作业出发,发现作业与资源费用的联系,确定资源动因。紧接着按资源动因分配资源费用到各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
第三步:分析作业动因。作业成本库依据作业动因分配成本到产品中,需要找到产品消耗成本的动因,以此来分配成本,作业动因的确定需要结合产品的生产情况来确定。以作业动因分配资源成本最终把消耗的资源费用分配到各个产品中。
第四步,确定作业动因率。作业动因率=作业中心成本库/作业中心动因数量。
第五步:分配作业成本。产品作业成本=作业动因率×动因数量。
第六步:核算产品成本。将某个产品的作业成本和直接成本合并汇总,得出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除以产品重量得出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
第 3 章 Q 租售一体公司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13
3.1 Q 公司概况............................. 13
3.2 Q 公司业务流程.............................. 14
第 4 章 Q 租售一体公司成本核算方法优化设计................................... 21
4.1 Q 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4.1.1 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21
4.1.2 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可行性分析........................................ 22
第 5 章 Q 租售一体公司成本核算优化效果分析及保障措施................... 43
5.1 Q 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效果分析.................................. 43
5.2 Q 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