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证券硕士生必须完成好专业培育中的一大关键环节,那就是毕业论文写作。一个有价值性学术性的研究观点,是论文写作得以开展,最终完成达标的一大前提。对于金融证券硕士论文写作而言,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选题,不仅要在专业范围之内,还必须体现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文献综述部分完成质量高与低,将给观点的确立和主题的明晰带来一定影响。文献综述能否起到知识给予和数据支撑的作用,在于其完成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够高质量完成。下面笔者就来分享金融证券硕士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攻略和相关内容,供学生们加以参考。
一、金融证券硕士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和要求
写作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金融证券硕士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内容和意义
写作内容: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写作意义: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三、金融证券硕士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三大注意事项
第一点,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 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第二点,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 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科学性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第三点,搜集文献应尽量齐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MBA学位 论文中的文献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MBA论文及文 献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的。
金融证券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例文
题目: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发展 模式和现阶段青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金融中心定义、形成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得出了有助于指导我国相关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富有启示性的结论.
关键词:金融中心 形成动因 影响因素启示
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理论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许多城市为更好的配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而区域金融中心属于金融中心的一种类型,为使我国相关城市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金融中心定义、形成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性评述,并得出有助于指导我国相关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富有启示性的结论. 有关金融中心定义的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1974年,金德尔伯格( Kingdleberg)在《金融中心的构建:比较经济史视角的研究》一文中,从功能的角度对金融中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定义中,他指出:金融中心不仅可以跨时结算个人或企业的储蓄与投资,将资金从存款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还可以影响不同地域之间资金的交付与转移;银行与金融中心充当了资金交易的中介,而国际金融中心则提供了专业化的国际借贷和国家之间支付的服务.金德尔伯格对金融中心的定义没有提及地理标准.但从其定义可以看出,金融中心是一个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大量聚集的中心区.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实证主义者把金融中心定义为:银行部门和其分支机构以及金融中介高度集聚的地区.
1978年,杜飞和盖迪( Dufey andGiddy)在《国际货币市场》一文中对金融中心给出的定义是:金融中心是一个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是一国范围内或区域范围内金融交易的清算地.2004年,西蒙( Simon×.B)等人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实例》一文中认为一个广义的金融中心,特别是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也是指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国内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对金融中心进行概念界定的文献.在《经济学大辞典》中金融中心被定义为处于中心地位的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等.饶余庆( 1997)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一书中指出: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任何其它地方更能有效地进行的都市.郑微等( 1998)给出的金融中心定义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群集,并进行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的场所.王力、黄育华等( 2004)则认为金融中心在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的功能.其内涵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集中交易的场所,是“中介的中介”.
有关金融中心形成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综述
1.9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金融学家也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1974年,金德尔伯格提出了导致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集聚的主要原因是由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导致的聚集效应的观点.他指出:由于单一金融中心的形成,使得每个地区在对外收付时并不是分别与其它地区进行结算、而是与单一金融中心进行结算,这有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
1982年,帕克( Park)在《离岸金融中心经济学》一文中,将区域经济学当中的区位理论应用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区位优势,并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需具备的地理条件.他指出促使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区位优势有时区优势、地点优势、交通优势和政策优势等,而构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条件有地理上集聚的银行数量、生产者服务(法律、会计、保险、不动产和管理咨询)的广泛可得性,及相关银行能够迅速运作的熟练的劳动力市场、先进的交通通讯系统、外国银行对客户的接近可能、存在新的国际客户、政治稳定性和法规的可预见性、连续性、灵活性,及与国际法规的可衔接性和较低的经营成本等.
1990年,戴维斯(E.P.D论文范文is)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产业化分析》一文中,根据企业选址理论提出,对金融中心形成至关重要的是金融企业在区位决策时总体考虑的三个方面因素:供给条件,主要指那些为金融机构运行所需的生产要素和商业环境.需求条件,主要指金融服务的需求规模和挑剔程度等,其中客户联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影响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因素,主要指金融产业的产业集群、专业化和金融创新等.1991年,以克鲁格曼(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金融机构一般会选址在劳工(特别是智能型劳工)密集、专业生产者服务(如通讯和律师服务)充裕,以及科技高度发达的地区.
20世纪90年代,博特斯( Porteous,1995,1999)和斯威夫特(Thrift, 1994)等人则分别从“信息腹地”、“信息外溢效应”、“信息不对称”、“非标准化信息”以及“路径依赖”等角度分析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动因和影响因素.他们指出由于“不对称信息”容易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趋向于在具有一定经济或政治影响力、具有大量和高质量信息的“信息腹地”的中心城市集聚,从而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形成.而信息腹地的规模、特征决定了金融中心形成的类型.他们还指出由于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现象,故金融产业聚集常会发生在已经或曾经发生过的地方.而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路径依赖”基础,只有通过“战争”或“政治方式”寻找出路.此外,格尔德尔伯格( Goldberg,1988)、劳斯詹南( Laulajainen,1998)、崔士林(ChoiTschoegl,1986,1996,2002)等人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即是: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水平,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水平,金融制度的健全程度、政治、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人才优势等.
(二)国内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黄运成、杨再斌( 2003)在《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一文中,归纳了国际金融中心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大量的聚集;宽松而严格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形势.胡坚等( 2003)在《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认为决定一个金融中心地位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潘英丽( 2003)在《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一文中,得出了吸引金融机构空间聚集的四大因素是:地区成本优势、人力资源的规模与质量、电信设施的先进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