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论文写作是以内容形式对研究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过程,目的在于让读者明白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可见一篇工商管理硕士论文完成的质量高低,其研究观点的确定起到关键影响作用。而文献部分起到了很好的资料补充说明和理论知识分享的关键作用,因此要想定下一个具有价值性可行性的研究观点,以确保论文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有一个环节必须做好,那就是文献综述。如果文献综述完成质量不佳,那将会带来一系列影响,甚至最终会导致论文难以通过审核。下面学霸亲述工商管理硕士论文文献综述撰写问题与提升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然而,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之后,很难走出别人的思维框架,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复述已有的学术观点或思想。另外,还有不少研究生喜欢或习惯于在别人做过大量研究的领域选择学位论文主题。
在这些人看来,在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研究领域选题,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多,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此种种,无疑都是对以往的研究过度依赖的表现,不利于学术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二,文献综述要尽可能占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以免“挂一漏万”。文献资料是多类型的,可以是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门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研究者要尽可能地搜集和占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处理,这是做好文献综述的基础。
也就是说,真正的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的“文本”或“类文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借鉴、继承和扬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反省中提升自己研究成果的品位。
现在较为常见的问题是:许多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查阅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学位论文,而对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门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关注不够。就学术研究而言,后者与前者同等重要,对于某些特殊的专题研究后者可能更有价值。
比如说,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规划等,不仅包含着过去相关的教育研究成果,而且也蕴含着各种教育研究的热点、焦点、前沿问题,是未来研究不可忽视的文献。
第三,文献综述要着力于学术增值,力避“记流水账”。实现学术增值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最为核心的是找出各种研究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有鉴于此,文献综述要时刻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区分和梳理,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不同阶段关于某个问题的各种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
原始材料常常是零乱的、无序的,甚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漏,不同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研究错乱地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往往是没有关联的,研究者很难看出其中的“奥妙”。
当我们做文献综述时,首先要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即订正那些错误的材料,补充那些缺漏的材料,区分哪些材料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过时的。其次,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这些原始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诸如今天的研究跟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关联,未来的研究同今天的研究有什么关联。
譬如,撰写一篇题为“教育规律研究三十年”的文章,那我们不仅要揭示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和21 世纪初三个不同阶段研究的基本特点,同时也要揭示三个不同阶段研究的传承关系,即90 年代的研究对80 年代的研究是如何继承与超越的,21 世纪初的研究对90 年代的研究又是怎么继承与超越的。
假如我们只是将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按时间顺序简单罗列出来,不加任何的分类、分层和关联论证,这样的“文献综述”或“研究之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学术增值”。
我们坚信:那种简单的、齐全而繁琐的、缺乏关联论证的文献罗列,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描述性文献综述,绝非有学术增值的批判性或解释性文献综述。然而,我们的很多文献综述没有走出这种误区。
第四,文献综述要客观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力避对其局限性大做文章。虽说“一个伟大的真理需要被批判,而不是膜拜”(尼采),但要知道“每一次批判都将为自己的研究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经验告诉我们:过度地热衷或迷恋于批判他人,或过分地夸大自己研究的原创性或填补空白性,最终将会让自己举步维艰, 甚至无路可走。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如果研究者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毫无理性地否定自己所在学科早期研究成果的价值或影响,声称当今占主流的某些思想或前沿性的研究是由自己创造或再创造的,必然会引起同行们乃至广大读者的不悦甚或反感。标榜自己的研究是一种填补空白或前无古人的研究,是极不明智的,也是有巨大风险的。
说“有”容易,说“无”难。因为任何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或未见的东西,就说它没有或不存在。从研究方法论上说,依凭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判断事物的有无,是一种归纳论证, 其结论是不周延的和概率论的。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 多如繁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似乎总是习惯性地标榜自己的研究是前沿的、填补空白的和原创的,对别人的研究不能给予客观的评价。
从逻辑上讲,声称某项研究是填补空白的,往往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该研究意义重大但实在太难,谁也“不敢”去研究它,所以是一片空白;
二是该研究没有任何价值或意义不大,谁也“不愿”去研究它,所以也是一片空白。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从事这样的研究都是有风险的。更何况,强调你的研究是填补空白的,并不意味着你的研究是高深的和有价值的;反之亦然。概言之,文献综述要坚持批判与欣赏同行,纯粹的批判或欣赏都是非理性的。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文献综述提升建议和要点
一、规范文献综述的格式与结构
文献综述, 都有其正确的格式与合理的结构。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时, 如果连基本的格式与结构都不能熟悉掌握,那么即使作者主观意识里的内容深刻,逻辑清晰, 思想新颖, 观点独到。最后表现在自己的论文里也只是毫无学术水准与研究技巧的杂乱无章的拼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虽然高校都有制定基本的要求,来规范学位论文。但这些要求都过于制度化、程式化。并没有细化到论文的各个主体部分。学校在强调论文学术性、创新性的背景下, 疏于对学生学位论文规范化的训练与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也在学校的培养重心倾斜的影响下,忽略了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因此, 必须将文献综述的规范训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
二、综”、“述”、“评”相结合
文献综述, 顾名思义, 既要“综”, 也要“述”, 更要“评”.“综”即集各方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描述资料。“评”即作者结合自己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对已有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叙述与评论。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堆砌文献。对于以往研究的优点以及贡献应该进行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并借鉴吸收。而对于不足,不要吝惜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应该大胆发声。特别是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应该牢牢把握自己的研究“批判”权。只有将“综”“述”“评”结合, 才有可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献综述。“综”要有广度和深度, 要全面, 多视角, 多层次。“述”要有条理, 逻辑, 要有点有面。“评”则要保证客观公正,不能信口开河, 但又要有独到之处。
三、紧扣研究主题来组织文献
学术研究就像是一场有计划有目标的航海, 而文献综述就是这航海中的灯塔, 为我们的学术探索照亮道路,指明方向。如果没有这灯塔,走错了道路, 我们就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难题。如果在探索过程中迷恋沿途的风景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终只会偏离成功的彼岸。因此, 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 对自己所研究的主题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 在搜集整理文献时一定要紧紧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即使是相关性文献不足,也不能混淆概念, 生搬硬套。只有紧扣主题的文献, 才能对论文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作者一厢情愿的对不相关的文献或联系不那么紧密的文献进行过多的论述,不但不会对论文的写作有帮助,相反还会降低论文的质量。
如何提升论文文献综述完成质量
四个具体问题要回答好
一是告诉读者哪些人做了微观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观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观研究。这几个层次的研究是齐头并进的,还是分阶段依次递进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还是耦合关联的。
二是告诉读者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则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与技巧性研究。如果说,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类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没有完成从原理到技巧的系统探索,那么还有哪些区域的研究是缺位的,这些区域是否亟待研究或值得研究。
三是告诉读者以往的研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后期研究是如何继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继续研究的起点或制高点在哪里,未来的研究空间如何拓展。
四是告诉读者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优点或取得了哪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整体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两大特性要注重体现
一、代表性
代表性事实上是在综合性基础上的筛选。综合性尽管要求要尽可能囊括所有研究成果,但一篇综述的容量有限,因此就涉及到如何选择的问题。代表性就是要求去选择那些能对后续研究产生持续影响或起推动作用的观点或看法。最典型的就是有一定的学派传承的那类成果。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育学研究领域,可称之为学派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人们更喜欢对同一个教育现象冠以不同的名词或概念重复讨论并视为创新性研究。一个概念不断得到学者们认识和理解的深化,其内涵最终得到不断丰富;一个教育现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学者的多种解释或归因,等等,这些研究就具有持续影响。
二、综合性
这是指要尽可能地把前人在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