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在笔者的两次调研过程中,发现村庄中不再是男性说了算一手遮天的局面,女性开始有自己的话语权。调研村中男性之前普遍以"耳朵根软"为耻,现在却听老婆话为荣,这种社会风气的转变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当下农村社会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村顾家的生活模式,本该因为女性常居村内,社会见识、经济收入和人脉资源远不如男性而更加稳固男性在家户中的优势地位,但为什么村中形成了听老婆话的风气?其隐含的社会意义是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的上升。调研中发现:基于社会的流动性及资源获得的多样性,男性在现代家庭发展中不再起决定性作用。女性务工经济地位相对増强,不论男女都拥有财产继承权,居住方式的转变等,共同动摇了传统制度下男性权力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中,家户中的权力构造——男权制度是维持家户运转的核心特色之一。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家户之中稳固的男性统治基础上。这一构造,也被概括为家国共治。家户中女权意识的萌发和女性地位的上升,必然带来了传统家国共治关系的改变。笔者从调研户张国强一家的观察着手,通过了解户主张国强与母亲、妻子、弟妹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力求展现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和女权晒起的环境下,家户内部如何在经济、生育观念、居住习惯等方面达成妥协,以保障家户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的生存和发展。从张家男权向女权的妥协中,窥探出传统男权形态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的漂移趋势。
这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理论界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基本单元——家户的研究尚显薄弱,家户内部男女权力的变更如何影响家户发展与国家治理的研究更显不足。理解家户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当下家户内部男女权力关系的变化,对于预测家户发展提出治理策略具有积极意义。就其现实意义而言,传统家国共治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支撑是有效的男权制度,它有自身有效运转的资源、社会空间和牡会组织等支撑。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后,经过±改和集体化,农村社会男权的部分基础丧失,主要体现为国家将个体从家户中分离出来,纳入到集体的概念中。
.........................
二、问题意识
对于农村家户内部权力变化这一主题,学术界己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国农民家户的经济关系、中国农民家庭结构、男权与女权等视角,更多的是将农村家户内部权力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社会变迁等挂钩,学科分析范围基本上属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这些已有的研究为新的探索提供了学术视野和借鉴养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从政治学视角,尝试将家户内部权力变动与国家基层治理勾连起来,以农村家户中男权的变迁漂移为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家户内部权力关系的变迁来反映家国共治结构的变迁和对基层乡村治理的影响,从而对当前城乡二元格局下颇具流动性的的乡村治理提出关注性的参考。
传统社会中,男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凭借经济、舆论、思想道德、乡村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构建起以男性为中心的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男性在家户中说一不二、女性以嫁夫夫从夫为德、男孩以继承香火为重。可以说,男权的思想、男性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社会是不可动摇的。继集体化将个体从家户的组织中脱嵌之后,市场化又将农民嵌入到市场中及与市场化相生相伴的城镇化进程中,在大环境的变迁中,农村家户的运转模式和权力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一方面,农民的个体意识、行动能力、权利观念有了显著的提升,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农民个体也日益卷入到一个开放的、分工的、流动的社会体系当中,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市场风险与社会和挑战。市场化、国家化、个体化共同动摇着传统社会中以男权制度为基础的家户运转模式。这不仅表现在家户经济来源的离±化,生育观念的准平等化,女性社交圈子的萌发,同时也表现在分家方式的转变和男性离土打工后对乡村事务的陌生上。可以看出,农村家户正在经历一个巨大变化。为全面展现出家户内部权力变化对家国同构的影响,本文将分男权之根、男权之源和男权之依三个层面,并在每个层面中纵向剖析,以期展示出传统力量和现代因素在家户场域内的综合作用,剖析农村家户中权力关系的变迁和男权的漂移,并最终反映出上述变迁对当下家国共治基础的重塑和对当代基层乡村治理的挑战。
.........................
第二章传统家户原型中的男权
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经济
广袤而肥沃的中原大地为农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历经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古老先民逐渐以轮休耕种的方式取代了迁移式农业,涵养±地肥力的同时也为先民从居无定所的迁移式生活方式转变为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提供了可能。在固定的地方繁衍生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形成部落并逐步演变为自然村落,人们在相对稳定且封建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固定的生产生活关系。农耕经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谋生知识,通过长辈或身体力行或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以家庭为核心的范围内传承。《击壤歌》中描绘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小农经济形态。封闭、狭齡、保守、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将人的发展局限于±地中,农业成为传统社会中一支独大的经济产业,农耕收入成为维系家庭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在传统社会帝王的治理思想中强调农本,主张重农抑商,将奖励耕织放在国家政策的首位。在"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思想指导下,历代统治者"尽地力之教""以农桑为主,游业为末"通过"劝农""地着"以固本业"。可见先天的地理条件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帝王的治国思想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朝朝暮暮不得闲。春种秋收汗相伴,果实累累苦也甜""汗珠儿落地摔八瓣"等民该,充分表现了农业生产的辛苦。体力劳动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天然的将繁重劳动的负担落在了具有体力优势的男性身上。男性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成为一家之主,成为女性口中的"当家的"。男性凭借其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掌握着家庭中的各项权力。传统男权如何从农耕式家庭经济中生发而来,是这一小节的讲述重点。
............................
二、以生男孩为荣的生育观
男性是家户的经济支柱,男孩是家户延续的根本,有了男娃老了后才有所养,去世后才有人祭,家族的姓氏、荣誉与财产才有所托。传统社会中将重要的养老、祭祀、继承问题都寄托在男性身上,因此形成以生男孩为荣的生育观也就不足为奇。在传统观念中生男孩才是家庭香火的继承人,家里只有生了男娃才算不辱没祖宗,女孩被视作赔钱货被低贱的称作"破瓦",在北白村公社运动前,更是有农户因为养不起女儿在诞下女婴后直接溺死。可以说男性因其在家户经济方面贡献突出,因此受到民间重视,也可以说在传统农耕文明下孕育出的养老观、祭祀观以及继承观巩固了男性在家户中的主导地位。本节将着重叙述养老观、祭祀观及继承观是如何促成生男孩为荣的生育观,在这样的农耕文明作用下,男性的地位是如何巩固的。
(一)"养儿防老"的养老观
人说养儿防老,儿子是赡养老人的主力。所传统上家户很看重生儿子既是为了传续香火也为了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的养老观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得到巩固;首先,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而不是和女儿住在一起。俗话讲"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出嫁,就和娘家不再有过多往来。其次,老人有好几个儿子时,在30-40年代由于采取一次性分家,每个儿子所得的财产尽可能均等,因此老人在几个儿子家轮流住,以示不偏不倚。在50-60年代由于采取系列式分家老人跟着最小的儿子住会尽量将家产多保留下来分给小儿子,以弥补小儿子照顾自己的亏损。最后,养儿防老最主要的是老人去世后由儿子料理后事葬入祖坟。可见在60年代之前,不论养老形式怎样变,都是以儿子为主,老人可在姑娘家短住,但传统上并不接受姑爷养老的形式。为了老有所养,所以家中必须有儿。
.......................
第三章男权之根;经济资源来源从单一到多元..............24
一、"傕们村的农民现在再不用种地了".............24
(一)"守土"与"离乡"并重..............24
第四章男权之源;生育观念的准平等"必生男"到"重生男".............34
一、"生个女娃也挺好"..............34
(一)"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样".................34
第五章男权之依:居住视角下的男权变迁..............40
一、"还是自己单住最舒坦"..................40
(一)"关起门来讲知心话"..................40
第五章男权之依:居住视角下的男权变迁
一、“还是自己单住最舒坦”
生活条件好转后,每家都盖了房子,可以做到一户一院的程度,很难在看到王玉芬那个年代中新婚的小夫妻即便不是和男方父母住在同一套院子,也一定是在男方叔伯家的院子中住的情况。在张家娶刘凤兰的时候,社会风气开始有所变动,村里开始以能够给新人准备一套婚房作为衡量家长是否有本事的标准,如果家长没有能力给孩子们准备房子,那最少也要在自己的院子中盖一间新房。对新人的要求是成婚头一年不得与长辈分灶吃饭,新娶进门的媳妇要给公婆做一年的饭,示感激。新媳妇为此每天要早起、晩归,一日三餐都在婆家,其实与住在婆家没有差异,只是晚上回自己的小家休息。其实往返与老家与新房之间,给新成立的小家庭带来很多生活不便,但刘凤兰却乐意这么做。用她的话讲"辛苦头一年,以后生活由自己安排,值""还是自己单住最舒坦"。
.......................
第六章分析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