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格式、软件工程硕士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工程硕士论文范文帮写:《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策略》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25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4081203532458 论文字数:3745 所属栏目:软件工程硕士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工程硕士论文范文帮写:《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策略》

 

摘要:软件产业作为信息化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工程硕士论文范文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人才是各级培养单位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经验从人才培养目标、生源质量的保证、管理模式的创新、培养方案的制定、论文答辩等方面阐述了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见解。

 

关键词:工程硕士 生源 培养质量 实习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促进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软件人才,国家教育部于2 0 0 1年成立了3 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凭借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强大的师资力量成为3 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学院之一。经过五年的发展,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97年在我国正式设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2 0 5所高校在进行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工作。由于工程硕士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很多混淆之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1997]54号)中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得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为此,学院成立伊始,对软件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开展专门研讨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工程硕士的培养提高到工学硕士培养层次,要求他们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本领域先进的技术思想和管理能力。所以学院在认清这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培养人才的目标: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基础扎实、学科交叉、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管理人才。

 

2扩大宣传,严把入学关口,确保生源质量众所周知,生源质量的高低是决定高质量办学的重要指标。为此,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严把入学关口。学院招收工程硕士的条件是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根据国家和学校规定,在进行资格审查时严格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查验。对只有毕业证书没有学位证书的人员严格控制在1 0%的比例范围内。学生可以参加我院自主命题的考试,也可以参加每年10月份全国联考GCT考试。在此过程中从考题的出题形势到组织考试再到面试,都按照录取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形式进行操作,基本上每个环节都做到了严肃、认真、全面、公平的去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录取的工程硕士基本上分为两大类,脱产生和在职生;脱产工程硕士学制2~2.5年,第一年在校学习学位课和专业课,第二年到实习基地实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位论文;在职生学制2.5~3年,在我院各教学点学习公共课和专业课一年半,最后一年在单位完成毕业论文。

 

3管理模式层次化,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化,毕业论文质量严格化

3.1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层次化管理模式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时间少、上课时间比较分散等不利因素,我院成立了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办公室所有成员均具有硕士学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管理实行三级管理模式。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全面负责工程硕士工作,传达国家、学校相关政策及文件,对工程硕士的办学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学校已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管理体系,保证其规范、有序发展;软件学院研究生教务办根据研究生院相关精神,统筹负责工程硕士教务管理和日常事务包括招生宣传、学籍与考试管理、实习与就业、论文答辩与评审等相关工作;各教学点协助我院完成教学的具体工作包括组织学员上课、考试以及及时和我院进行沟通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的其它问题等。经过三级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学员的学习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2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按照国家学位办规定,软件工程硕士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少于1 8学分。我院自成立初就在培养方案上下功夫,既按照国家规定,又结合市场需求。近几年随着软件学院发展步伐的加快,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学院各级领导多次针对软件行业由于发展过快而造成培养计划章显落后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并聘请软件企业相关领导共同参与制定培养计划。脱产学员毕业后直接面临就业问题,根据市场调研,对日软件外包项目在我国软件行业中占有一定比例,而大连和日本有着特殊的历史关系,中国9 0%的软件外包项目就在大连,为此我院积极开展日语课的教学,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标准日本语,学员学完后基本上都能达到初级及以上水平。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学院考虑作为一名软件设计开发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软件的开发设计能力。

根据调查,熟练掌握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操作平台倍受企业的欢迎。为此,学院对相关课程普遍增加了上机实验环节,加大了上机机时数,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学院还将当前市场上流行的技术开发平台,例如S u n公司开发的操作平台J2EE(开发语言为java)以及微软公司倡导的。Net平台(开发语言为C#等)列入课程内容,紧跟市场技术前沿,保证了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一举措使学生对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在职人员的课程设置由于其大多来自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同时由于在职人员所学知识陈旧,对现代信息社会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知之甚少等特点,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着重强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上强化本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真正使在职人员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得到知识的提高和更新。

3.3采用双导师制,严格答辩程序,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我院工程硕士的导师配备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我院选派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较高学术水平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主要指导学员的论文撰写,选题、开题等;校外指导老师一般是由实习基地或本单位在本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他们主要对学员论文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学员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后,就进入了论文撰写阶段。在此过程中为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真正将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到论文的写作中去,我院严格答辩程序。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论文选题、开题。选题和开题是论文撰写的关键。为此我院要求学员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应将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专题或者正在进行技术攻关项目的子课题作为论文选题的依据。经学院开题审查组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第二阶段是学员到实习基地或者在本单位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按照导师的安排完成论文撰写。

第三阶段是答辩前论文的预审。学院聘请校内和校外专家进行预审,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要求学员在提交的评审论文中隐去导师的名字,在评审过程中有专家提出异议,将通知学员进行修改,待再次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本次答辩。第三阶段就是论文答辩。学院在研究生论文答辩过程中,根据研究生院的要求,制定了答辩标准、答辩条件等相关规定,确定了严格、严谨的答辩程序,并采取了一些有特色的手段和方法,以保证论文质量,保护广大研究生及答辩各阶段实施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四个阶段是论文审查归档,答辩通过后的论文经过修改,内容和格式都符合要求,经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方可归档。

4建立实习基地,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了加强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缩短与软件企业要求的距离尽快达到软件企业用人的标准,学院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成立了对外合作办公室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的安排。己建立长期校外基地的公司有大连海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博涵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大连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大连东软股份、大连永佳电子、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公司;学院同时引进了大连三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通华科技有限公司、埃里森大连分公司入住开发区校区。这些校外基地可以直接接收学生的实习工作。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员的动手和职业技能2006年底学院成立了校内实训基地,该基地受到国家商务部、大连市信息产业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拨专项资金用于该基地建设。目前已有IBM入住实训基地。该基地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训能力,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实习接收能力。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培训支持,又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保障。实践证明,学院经过五年的发展,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脱产学员就业一直位于学校各学院系前列,每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 8%以上。学生基本上都到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大连市各软件企业就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院于2006年11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检查评估。前途无限,责任重大。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不断创新,紧跟市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2]贺佐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J].中国研究生,2007(01).

[3]霍明虹.加强研究生学位质量管理的几点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2).

[4]王丹平.翁赛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创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