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农业经济论文格式、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

日期:2021年01月1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8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1082205531787 论文字数:25855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农业经济论文,本文以中国 2003-2017 年 29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分析数据,首先,计算农业固定资本存量,并基于 C-D 生产函数测算中国农业资本、劳动力错配指数。通过测算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的 Moran’s I 指数,并通过 ArcGIS 软件对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次,本研究首先基于系统 GMM 模型考察农产品贸易开放与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造成的影响以及空间相关性。并且,通过考虑地区差异性和配错方向差异性,进一步考察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本、劳动力错配的影响。最后,分别采用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产品贸易开放影响农业资源错配的作用机制,具体从政府涉农财政支出、农业从业者工资二方面探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本错配、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途径。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农业资源是中国农业生产的根基,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总产值从 1978 年的 1117.5 亿元到 2018 年的 61452.6 亿元,农业经济发展获得可喜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消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农业经济可持续、稳步的发展是今后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农业资源有效配置的探讨和实践。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有效方式。但从成本收益视角来看,现阶段在短期内通过农业技术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合理的。而作为提高 TFP 的有效方式—资源重新配置,能在不增加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在地区间有效流动,实现总产出的增加,为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经济发展顺应时代特征,在农业资源稀缺的年代,“集中力气办大事”、“先让一些地方富起来”的政策让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局部地区,成为配置资源的较好方式,但这种发展方式也导致资源集中、非均衡化利用,带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体来看,现阶段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劳动力分配不均,耕地后续支撑能力差,资本配置效率低等资源错配问题。这表现在现阶段,农业资本仍处于 0.0606的低水平配置效率,农业土地在面临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还存在使用效率低、利用形式不合理的问题(薛薇、谢家智,2011)。在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务院指出要将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重要目标。因此,解决农业资源错配问题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高效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手段。同时,亟需对农业资源错配测算方式,影响农业资源错配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探讨。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Hsieh 和 Klenow(2009)从资源错配角度为解答“经济增长之谜”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成为近年来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论题。农业资源错配的测算是在现有资源错配理论的基础上,顺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帮助人们了解“农业经济增长之谜”,并结合现代农业特征进行的更具针对性的研究。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涉及如何改善农业资源错配的问题,例如各地区农业资源错配的差异?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因素?作为看不见的手,对外开放的贸易市场是否能起到改善作用?分析以上问题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更为深入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农产品贸易开放和农业资源错配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而揭示农产品贸易开放带来资源的有效流动,提高农业资源在国内各地区的有效配置,从而改善农业资源错配的理论机制,不仅从新视角农业经济增加源泉,而且拓展我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研究范围,扩宽了改善农业资源错配的研究路径。

1.2.2 实践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形式面临着环境约束、资源要素短缺以及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在不改变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改善资源错配的研究无疑为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农产品“走出去”推动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从实践意义层面上来看,通过研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可能具有以下意义:第一,通过测算省级层面的农业资源错配指数,有利于明确中国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资本错配现状及特点,并基于此采取更为有效政策措施以改善各地区错配问题,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第二,通过考察农产品贸易开放与农业资源错配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为贸易开放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启示;第三,基于考察农产品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农业资源错配,这对于更为深入的理解我国农业资源错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资源错配视角,通过实证检验深入探讨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机制,为政府提供有关农产品贸易和农业资源错配的合理政策借鉴。

.............................


2 文献综述


2.1 资源错配研究

2.1.1 资源错配的研究背景、来源及概念

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将导致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之间难以合理协调,进一步使经济活动效率低下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资源合理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确立并不断强化(文东伟,2019;张永恒、郝寿义,2016)。但与此同时,“先让一些地方富起来”的政策让有限的资源流入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将资源向非东部地区配置,这些政府政策可能会导致资源空间不匹配,从而在一定程度山加剧资源错配(曹玉书、楼东玮,2012;韩剑、郑秋玲,2014)。尽管我国在近年推行市场化改革,但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资源错配,资源错配制约着我国经济转型。资本和劳动力错配使得非农部门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20%,若错配得以有效消除,国内工业企业总体 TFP 可至少提高 51%,并且劳动力、资本资源的分配在中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李静等,2013;季书涵、朱英明,2017;陈品宇、朱春聪,2017)。因此,研究我国劳动力及资本错配的时空演变以及影响因素对认识我国资源错配的发展态势和改善错配情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资源“错配”是相较于“有效配置”一词提出的。“有效配置”是指整个社会的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而资源“错配”是对其理想状态的偏离。鉴于资源有效配置难以客观衡量,资源错配这一概念是对资源利用在规范意义上的合理测算。以往学者都倾向于用技术进步来解释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而“资源错配”是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研究 TFP 差异,并为“国富国穷”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楼东玮(2013)提出,劳动力配置不合理、过度投资、工业资源等问题在本质上是资源在各产业间和产业内资源错配而导致的问题。

表 4.1 主要年份中国省际农业资本存量(单位:亿元)

.........................


2.2 农业资源错配

鉴于对资源错配的研究仅在近年开始发展,因此较少有学者专门对农业资源错配进行研究,也尚未有学者明确对农业资源错配给出清晰的概念。本研究所探讨的农业资源错配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生产要素在经济体系的合理配置。由此,本文对将资源和要素二者不进行区分,视为一致。由于农业资源配置与农业资源错配在研究目的上有相同之处且资源错配的测算对农业资源错配极有借鉴意义,所以本文将从农业资源配置入手,借鉴资源错配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探讨农业资源错配问题。

2.2.1 农业资源配置与农业资源错配

在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上,农业资源不仅仅包括支撑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刘慧(1998)指出农业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四方面,分别是农业资源在不同农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不同区域之间的配置,不同要素之间的配置以及在不同时间上的配置。由 Farrell(1957)对资源配置的定义,张乐(2013)等人提出农业资源配置是在一定时空内,农业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最优产出的过程。

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学者对农业资源的配置特点以及不合理配置现状进行探讨。刘慧(1998)指出我国农业人力资源与农业自然资源不匹配,存在浪费严重的情况。而相较于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农业资本资源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是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农业资源要以资本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再指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石玉林和封志明(1997)对如何研究农业资源配置提出看法,即农业资源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我们从宏观以及微观二方面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的高效配置。现阶段,我国学者对农业资源配置的研究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陈锡文(2004)从信贷资金在农村的配置状况出发来探讨农业资源错配的深层原因,他提出不仅仅是由于农村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引起资源配置不合理,更多是因为很多部门在发展市场经济时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在支配资源。

表 4.2 2017 年各地区农业资源错配

..................


3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14

3.1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影响的理论分析.....................14

3.1.1 古典贸易理论和机制......................14

3.1.2 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市场竞争机制.....................16

4 主要指标的测度和描述性分析...............................18

4.1 主要指标的测度...............................18

4.1.1 农业资源错配测度.........................18

4.1.2 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