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本文旨在探讨C反应蛋白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比值与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28天预后的关系。
第2章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2.入院诊断符合2016年欧洲脓毒症指南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定义[37]。
排除标准:1.住院时间不满24小时患者;2.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外伤失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引起血小板减少或异常的疾病患者;3.长期维持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4.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导致CRP异常患者;5.资料不全、失访、拒绝配合的患者。
2.1.2纳入研究对象与分组
我们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审批,审批号为:LLSC2024087。本研究涵盖了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期间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511例,经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排除65例,共纳入446例进行研究分析,为充分明确脓毒症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根据不同分组依据进行分组如下:
1.根据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分为脓毒性休克组和非脓毒性休克组,其中非脓毒性休克组94例,脓毒性休克组352例;
2.根据明确诊断后28天生存情况进行分组:明确诊断后存活大于等于28天的为存活组,存活小于28天的为死亡组,其中存活组213例,死亡组233例。
2.2收集指标
2.2.1一般资料
入我院明确诊断后24小时内完善的第一次相关临床检验资料如CRP、Lac、PCT、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PDW、血小板压积、MPV、大血小板比积、幼稚粒细胞绝对值、有核红细胞计数、幼稚粒细胞百分比、有核红细胞百分比、K+、Na+、Ca2+、ALT、AST、ALB、肌酐、D-二聚体、CAR、CRP/MPV;以及24小时内最差指标计算的相关评分等数据,包括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另外还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种类数及类型(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
2.2.2特殊治疗指标资料
是否进行了特殊治疗:1.是否使用CRRT;2.是否使用呼吸机(包括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治疗、有创呼吸机等)。
2.2.3研究资料及定义
脓毒症:根据2016年脓毒症指南建议,认为有可疑或明确感染灶,并至少出现一个器官功能障碍,即SOFA评分较基线增加大于等于2分的患者可诊断为脓毒症[37]。
脓毒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是包括在脓毒症的一个子集,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更为危重,定义为脓毒症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下,机体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反应,仍然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或血乳酸水平≥2 mmol/L[37]。
第3章结果
3.1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分组比较
3.1.1脓毒性休克组和非脓毒性休克组一般资料比较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分为脓毒性休克组和非脓毒性休克组,其中非脓毒性休克组94例(男性52例,女性42例),脓毒性休克组352例(男性227例,女性125例)。经统计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合并基础疾病种类数方面,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脓毒性休克组和非脓毒性休克组之间在SOFA评分、CRP、PCT、APACHEⅡ评分、Lac、ALT、AST、PDW、MPV、CAR、血小板和CRP/MPV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结果示,非脓毒性休克组的SOFA评分、CRP、PCT、APACHEⅡ评分、Lac、ALT、AST、PDW、MPV、CAR和CRP/MPV水平均低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而脓毒性休克组的血小板水平低于非脓毒性休克组,余指标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2 28天生存情况分组比较
3.2.1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根据入我院明确诊断后28天患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组213例(男性126例,女性87例),死亡组233例(男性153例,女性80例)。经统计分析,两组间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PDW、血小板压积、MPV、K+、Na+、Ca2+、ALT、AST、ALB、D-二聚体等指标间的比较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在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和SOFA评分、CRP、APACHEⅡ评分、Lac、肌酐、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计数、CAR、CRP/MPV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死亡组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存活组,而SOFA评分、CRP、APACHEⅡ评分、Lac、肌酐、CAR、CRP/MPV均高于存活组,具体可见表6所示。
第3章 结果................................... 8
3.1 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分组比较 ........................ 10
3.1.1 脓毒性休克组和非脓毒性休克组一般资料比较 .................. 10
3.1.2 脓毒性休克组和非脓毒性休克组特殊治疗比较 .................. 13
第4章 讨论.............................. 25
第5章 结论........................... 32
第4章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免疫功能受损宿主的增加,脓毒症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面对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高的脓毒症,快速简单检测生物标志物水平不仅可以协助早期诊断脓毒症,而且可及时反馈病情严重程度,还可对患者预后做出预测,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目前常用于评估脓毒症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仍较有限,常用的有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等指标。但是这些工具都需要完成较系统的评分步骤,要求完善更多的生化检验结果,对检验指标及医疗器械等条件要求较高,总体来讲耗时较长且较复杂。相对简单的有PCT、肝素结合结合蛋白等指标,但这些指标对医疗检验水平及对患者的经济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且这些指标在临床应用中不易实现连续反复的测量。因此寻找出能较准确预测脓毒症预后且较方便简单的指标仍是研究的一大重点。
本研究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将患者分为非脓毒性休克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其中非脓毒性休克组94例,脓毒性休克组352例,随后,经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检测指标和特殊治疗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脓毒性休克与非脓毒性休克两组患者之间,合并基础疾病种类数、SOFA评分、CRP、PCT、APACHEⅡ评分、Lac、血小板、PDW、MPV、CAR、CRP/MPV、是否使用CRRT和是否使用呼吸机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些指标是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得出Lac、气管插管是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5章结论
CRP/MPV升高是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和28天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CRP/MPV与脓毒症28天不良结局正相关,CRP/MPV水平更高的患者死亡率更高。CRP/MPV+Lac、CRP/MPV+SOFA评分,在对预测脓毒症28天不良结局方面优于单独的CRP/MPV、SOFA评分、Lac。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