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论文,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领域也出现了复杂的、新的变化;新的问题、新的关系和新的现实要素持续涌入,这既给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第一章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重构及方法论立场
一、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质疑者的回应
佩弗对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道德历史主义”“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道德相对主义”四种质疑和挑战进行了回应,表明了他本人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立场,这些理论回应是构成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与反道德论
以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为代表的诸多思想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科学的,是纯描述性的,因而不包含规范性的内容,这是一种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的主张。佩弗基于元伦理学家黑尔对词语描述性与评价性的区分,指出“纯描述性”论据并不合理,这种基于黑格尔主义认为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存在真正区别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不符合对马克思主义规范性定义和内容的理解。
佩弗对米勒(Richard W.Miller)和伍德“非道德论”的回应。米勒认为,马克思的规范性政治立场的“论据部分建立在对不同类别的福祉的诉求上”[3],换言之,马克思倡导的社会制度以自由、互惠、自我表达等福祉为基础,这种基于利益和需要的福祉是“非道德的善”。伍德和米勒也持有一种近似反道德论的主张。伍德认为,“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在于它毁灭了许多重要的非道德的善,如人的自我实现……共同体和自由”[4]。
二、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重构
佩弗重构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可分为理论回应和理论主体两个部分。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质疑者们作出回应后,便着手重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主要包括:(1)一个价值基础:人的尊严;(2)三个基本价值:自由、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3)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五个时期:激进的自由主义时期、革命的人本主义时期、始创的马克思主义时期、过渡时期和成熟时期;(4)一个理论立场:混合义务论。
人的尊严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价值基础。一种充分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要立足于这个规范性的价值之上。
(一)人的尊严
人的尊严是一种道德的善,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竭力倡导的道德价值。“人的尊严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由此所形成的道德主体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的总和。”[1]因而人的尊严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不仅表明了人是值得尊重的,而且表明人们应当肩负起尊重他人的道德义务。尊重他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是一种值得称赞的道德的善,这也是马克思竭力倡导的道德价值。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到,“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2]。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又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价值判断,并主张“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3]。
第二章佩弗对分析哲学方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一、分析哲学的形成及其方法的发展
分析哲学的方法以语言的逻辑分析为总体特征。从分析哲学的历程来看,分析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渊源,其方法论的确立和转变是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分析哲学的方法推动着分析哲学朝着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发生“应用转向”,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分析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分析哲学的方法。佩弗继承了分析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一)分析哲学与语言的逻辑分析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兴起了一种以语言分析为方法论特征的哲学思潮,这种哲学思潮被称为分析哲学,它吸收了实证主义的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论特点。分析哲学“首开先河要求哲学像科学一样精确”[1]。分析哲学力图寻求语言的准确、清晰的表达,并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寻求有效的、严密的推理形式。
分析哲学在哲学史中,将认识论研究转向了语言研究,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哲学思潮。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很多。弗雷格创立了现代逻辑,并力图建立一套公理系统推出全部数学。罗素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卡尔纳普、奎因、斯特劳斯、戴维斯、达米特和克里普克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谁先产生,谁的含义更广,以上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一个公认的事实显然是:语言哲学是由分析哲学发展而来的”[2]。分析哲学通常被认为产生于语言哲学之前。分析哲学的对象是语言,通常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哲学,即它以分析的方法见长;语言哲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语言的使用、意义和规则等。语言哲学同科学哲学、艺术哲学一样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
二、佩弗对分析哲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对方法的理解,仅仅考察方法本身是不足够的,无内容的方法是空洞的。因此,如果要对佩弗的方法论作系统地探究,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对方法的具体运用的考察。
(一)对自由概念的重构
自由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但是,一些学者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显得零散且不够系统化,甚至在一些研究中可以看到他们鼓吹资本主义的自由的痕迹,因而他们误解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真实内涵。佩弗是否也是如此?佩弗运用了分析哲学方法对自由概念进行重构,力图实现概念清晰、论证清楚和逻辑严密。
然而,自由的概念非常复杂和抽象。它虽然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常常忽视对自由的具体的解释。由于自由概念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它的解释也相当困难。伯林认为,给自由下个定义并不容易。他在《论自由》中指出,“强制某人即是剥削他的自由”。但是,这种被剥削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自由的概念不仅和幸福、善、自然和实在等概念一样,其含义带有模糊性、意义漏洞百出,因而很难有一种站得住脚的解释。并且,从这个概念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甚至可以提出近两百多种解释。因此,伯林为了能够把握自由概念的核心内涵,他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自由的定义和意义[2]。伯林的这种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佩弗对自由概念的分析及其理论的重构。
第三章佩弗对元伦理学方法的运用及其意义..............................35
一、元伦理学的形成及其方法的发展.................................35
(一)在传统中诞生的元伦理学....................35
(二)元伦理学方法的发展............................................37
第四章佩弗运用分析哲学和元伦理方法的不足与启示.........................48
一、方法论层面的不足与反思.................................48
(一)对概念分析的不足................................49
(二)对唯物辩证法的曲解..................................50
结语..................................59
第四章佩弗运用分析哲学和元伦理方法的不足与启示
一、方法论层面的不足与反思反思
佩弗运用分析哲学和元伦理学的方法的不足是重要的理论工作。这些不足主要指方法在具体运用层面的不足和方法论立场的局限,而非方法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它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概念分析的不足;第二,对唯物辩证法的曲解;第三,对唯物史观的忽视。另外,从方法论层面进行反思,当然也应该包括对佩弗的思维方法的反思,这意味着需要对方法和内容和致思路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内部审视和重点考察。致思路径实质上就是佩弗思考问题的思维逻辑或者说思维方法。为了更好地考察佩弗的思维逻辑,这里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提出来。虽然从这种内部审视和考察可以发现,佩弗的观点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这些问题同样是由于方法的错误运用所导致的。并且,从致思路径可以看出,佩弗的理论目标十分明确,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已经从逻辑上清晰地呈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清晰和严密的观感。
(一)对概念分析的不足
佩弗在方法的具体运用上的不足表现为,他对自由概念的分析还不够精确,有脱离马克思原意之嫌。不少学者指出了佩弗对自由概念分析的不足。从自由概念的内涵来看,张霄认为佩弗对自由概念的解读是不正确的。消极自由的第一条论据是“马克思在偶然场合不经意提到的”,对这个论据进行佐证的的材料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1]佩弗没有说明引证以上材料的理由。甚至,佩弗本人也认为马克思在论证消极自由时所说的是一些零散的言论。可见,佩弗关于消极自由的分析带有自由主义的色彩,并非系统化的分析。佩弗在没有对这两个概念所存在的内在矛盾予以深入批判的情况下直接将其用于重构马克思的自由观,似乎过于草率[2]。换言之,佩弗的分析实际上有脱离马克思原意之嫌。在文本分析中,“理性的重构”或者说理性的分析不可能是无边界、无限制的,一旦过多地带入本人的理解,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无限制的理性重构的深渊中,从而脱离作者本来的意思。
结语
佩弗始终秉持一种细致的、严谨的方法论态度,致力于重构一种充分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和社会理论。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德成分、澄清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立场之后,他还要回答两个问题:(1)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理论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达成广泛的一致;(2)如何回答马克思主义与人权和正义之相容性的问题。“马克思的观点与社会正义和人权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