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卑心理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氏族组织为外壳,以血缘为纽带,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在周代已经渐趋成熟,体系完整,等级严格。这种宗法制度由家庭或氏族渗透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奠定了中国人典型的尊卑有序的心理特点。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个体处在一个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男女长幼的封建社会中,服饰是等级、身份、地位的外在表现,从文化心理的内隐性来看,这是当时人们群体性习得的一种尊卑心理的体现。《说文解字》衣部字字义中服饰的样式、部件、颜色、质地等体现出穿衣者的贵贱之分,反映了古人的尊卑心理。
从服饰的样式来看,衮、、褘等为天子、王后所专有,襡、裋、卒、褚、褐等为僮竖、奴仆、兵卒、百姓所穿的服饰。从服饰的部件来看,襮、褗、裺等是贵族所穿服饰的绣有特殊纹样的衣领和护领;衽、褛、褽、䘳、裾、衭、袉、襃等各部位的衣襟都是为了说明贵族服饰衣襟的特点是以宽博为主;裔、、等为衣服各个部位的衣边,体现贵族服饰衣边讲究完整性。褴,作为没有衣边和衣缘的不完整的破衣被认为是穷人和百姓的专用。从服饰的颜色来看,雜,是指用五色相杂制衣,五色为正色,正色为制作礼服的颜色,贵族可以悉用五彩,袗、、袾、袨等黑、红正色为贵族祭祀服饰的颜色。根据祭祀场所和祭祀对象的穿衣制度,平民只可以穿本色衣服或用间色,不可以用五色。从服饰的质地来看,棉花和丝绸制作的袍、襺、和皮革材料制成的等都是贵族服饰,贵族冬有裘皮锦袍,夏有丝绸细麻单衣等等,褐、褧、䙔、裋等粗麻织成的衣服是普通百姓的衣物。这些标明身份等级的服饰是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进行社会统治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
结论
本文在利用古今字书解释《说文解字》121个衣部字字义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说文解字》衣部字字义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具体结论如下。
《说文解字》衣部字字义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化,首先体现在衣物的种类丰富,质地多样。那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内外服饰的区分,适应了居家和外出的需求。服饰的款式有了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以及上下连体的深衣,为后世服饰的款式提供了典范。当时适应各个季节穿的服饰已经完备,服饰的质地也比较多样,有远销中亚、欧洲的丝绸,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的棉花,有用于保护身体、保暖御寒的皮革,也有主要用于百姓制衣的各类麻草。其次衣部字字义体现了服饰的结构精巧,工艺讲究。当时服饰的各个构成部分主要包括表里、衣领、衣襟、衣袖、衣边、缝衩、蔽膝等,各部分结构精巧,反映了当时精湛的服饰制作水平。另外,服饰的裁剪、制作、修补、折叠、整理等也反映了当时考究的制作工艺。
《说文解字》衣部字字义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古代等级制度、祭祀制度和丧葬礼仪等方面。首先服饰的款式、部件、颜色、质地等都反映了穿衣者的身份等级,天子王后、官员、百姓、兵卒、奴仆等因为身份等级的不同必须穿戴不同的服饰,服饰已经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其次不同的服饰用于不同的祭祀对象,如天地、祖先等,服饰的不同形制、颜色、配件和纹饰出现在不同的祭祀场合,如郊祭、宗庙,体现了古代的祭祀制度。通过对衣部字中与死者衣物有关的字义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丧葬时有为死者衣上加衣、死者衣被齐全、给死者脸上覆盖布巾等礼仪,这些丧葬礼仪基本都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