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171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0801152339091854
论文字数:2995
所属栏目: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开题报告 Proposal
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 学位论文选题名称及题目来源选题名称: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 题目来源:自选二 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和意义 2.1.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家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之一。在创业初期,家族式管理模式确实极大的促进了家族企业的快速成长。然而有些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停滞不前了。研究企业成长理论的国际专家彭罗斯(Edithpenrose,1959)认为企业现有管理资源所能达到的企业扩张极限,吸纳新管理能力的数量和速度限制着企业的发展,缺乏管理资源是企业扩张的主要约束力量。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些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必将阻滞企业的发展,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需求日益凸现出来。突破家族管理瓶颈,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这些家族企业谋求不断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己经意识到专业化管理的紧迫性,像金义、万象、方太、广东太太等一些集团已经迈出了大胆的一步。然而 , 家族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时却困难重重。似乎从一见钟情到互相猜疑,再到不欢而散,已成为国内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必须面对的三部曲。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原因何在?这一系列的企业变故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国内关于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研究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内外部条件是否成熟,家族企业有无必要引进职业经理人。主要观点认为家族企业实行职业经理管理的条件不成熟。主要包括:职业经理人制度不成熟(张维迎,2001;储小平,2001, 2002; 巴曙松,2002;茅理翔,2004);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和文化传统问 题(鲁亚曦, 2001;朱卫平, 2004);企业发展规模问题(戴园晨,2003). (2) 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问题,用博弈的方法研究如何使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合作。研究成果比较多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维迎博士,还有卓越,张眠(2004). (3 ) 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合作中的障碍和困境,探讨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什么难以在家族企业中 实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职业经理人自身的道德水平比较低,同时职业经理的管理能力及职业经理人市场也存在问题(储小平,2001, 2002; 张维迎,2001;李新春2001,2002,2003;蒋泽中,2003). 由于家族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缺少信任而导致他的集权情结和信息垄断(邓波, 2003;李新春,2004;甘德安,2002) 家族企业多年形成的领导风格问题(蒋泽中,2003;景素奇, 2004). 家族企业的特质性导致职业经理与企业很难融合(陈灿, 2004) 企业主与经理人的目标冲突问题(李新春2002;景素奇,2004) 企业主与经理人的合约不完善,而且没有保证合约正常履行(潘晨光,方虹, 2002;蒋泽中, 2003;张建琦, 2004)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对于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出现的问题的原因的界定大多数还局限于理论分析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用数理统计分析来界定家族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时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研究的理论价值: 为中国学术界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做一些补充。 近些年来, 中国学术界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及 家 族 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问题上,关于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问题研究的还是比较少,本文的研究将会为此做一个补充。 为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本文通过对家族企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为研究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提供数据上的支撑,同时笔者还会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的形式得出结论。 (2)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打破家族企业倒“U”型的发展约束。据有关学者观察,有些家族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即企业发展到一个高度后就没有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相反却走下坡路,直至最后停滞发展或者消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资源的匮乏,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恰好可以打破这种资源上的约束。 引导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家族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时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本文在试图解决这些困难时也会提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从而对现实中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给与一些指导。三.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法。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收集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保证论文有充分的论据和坚实的基础。 问卷调查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的考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为论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家族经营的分析也就不会陷入本本主义。四. 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四章,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 导论。主要阐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本文的框架,并指出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 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 对温州家族企业及职业经理人关系的调查,与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章 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难以牵手的原因 第五章 中国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和谐牵手的对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五.参考文献 [1] 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姚贤涛,王连娟. 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 储小平,李怀祖. 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6) . [4] 钟朋荣. 中国企业为谁而办[M] .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5] 晁上. 论家族企业权力的代际传递[J].南开管理评论,2002 ,(5) . [6] 徐泰玲. 家族企业创新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 [7] 栗战书.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8] 晓亮. 论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J]。 经济研究资料,2002 , (12) . [9l 孙治本.家族主义与现代台湾企业[Jl.社会学研究.1995. [10] 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7].中国农村观察.1998. [11] 叶银华.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研究一一一台湾与香港证券市场市场之比[J] 管理评论(台湾)。 1999. [13] 储小平. 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41 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阅.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 [15] 余立智.剩余权、帐外资产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化[J].财经论丛.2003. [16」 张维迎.家族企业的成长与职业经理人[Jl.经理人.2001. [17] 储小平.社会信用与家族企业向经理式企业的演变[J].中国软科学.2001. [18] 储小平.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J].管理世界2002. [19] 巴曙松.为什么当前中国家族企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J].中国经营报.2002. [20] 茅理翔. 应变之道,民营企业的机制创新[J].苏南科技开发.2004 [31] 鲁曦.中国家族企业的背景与前景[J]四川改革.2001. [32] 朱卫平.企业家本为论一-中小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3] 朱卫平.论企业家与家族企业[J].管理世界2004. [34] 戴园晨.民营经济的功能发挥[J]经济经纬.2005. [35]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36] 卓越,张诚信、代理成本与家族企业的经理选择[Jl.财经研究.2004. [37] 李新春.家族化企业的“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2001. [38] 李新春,黄焕明家族企业的控制权革命[J].学术研究.2002 [39] 李新春.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J].管理世界2003. [41] 蒋泽中.私营企业的人才策略[J],企业管理2003. [42] 苏琦,李新春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中国家族企业革命周期[J],管理世界.2004. [42] 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3] 景素奇.老板也需要“角色”转换[J].中国乡镇企业.2004. [44] 陈灿.困境之谜[J].管理世界.2004. [45] 潘晨光,方虹.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初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 [46] 张建琦,黄文锋. 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 [47] 费孝通. 乡土中国[J].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