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认为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需要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一味地封锁和要价,都无法让两国之间的合作更健康、更长久。在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入能源项目合作,在国际政治环境稳定、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之上,以中俄之间的合作为基础,扩展双方的合作至东亚区域合作,可以使多方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合作也将影响和改变国际能源市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大国,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巨大,尽管中国也有着庞大的能源储量,但人均能源保有量却非常有限,能源供应难以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大量能源依然依赖于对外进口。
而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一的国家,陆地面积为 1707.54 万平方公里,横跨亚欧大陆,广阔的陆地上拥有着丰富的能源储备及产量。据 2020 年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石油生产国,石油年产量 5 亿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 98.7 亿立方米,位于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1由此,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和俄罗斯充足的能源储量使得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存在着天然的互补性。
此外,中俄两国的能源贸易有着诸多优势。首先,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两国相邻的国土边境线达 4374 公里,为两国的能源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同时,中俄两国政治合作关系良好,上世纪以来,俄罗斯和中国一直保持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能源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政治基础。在当前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加大对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制裁力度,国际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中国和俄罗斯只有充分利用两国能源贸易的有利条件,深化能源贸易合作,以共同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促进两国经济水平的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俄能源贸易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中俄能源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优化中俄能源贸易发挥积极作用。
1.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中俄能源贸易的研究,对中俄能源贸易的现状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中俄能源贸易的新变化,提出中俄能源贸易当前存在的新问题,进而为未来两国能源贸易的深入发展提供科学对策,对中俄能源贸易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结合国际形势对当前中俄能源贸易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对策。能够为中俄两国能源贸易当中的国际形势应对,能源结构调整,可持续能源贸易的未来发展方面提供科学的实际参考,为推动两国能源贸易进一步发展以推动两国经济水平的共同进步提供实际参考价值。
表 3-1 2000-2050 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需求、产量及供需缺口数量统计及预测
...........................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1)关于中俄贸易潜力的研究
俄罗斯和中国学者对两国能源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能源贸易潜力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两国学者分别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两国能源贸易潜力进行测算评估,并提出了发挥贸易潜力的相关对策。
王园园(2020)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贸易的潜力。根据分析结果,作者认为中国和俄罗斯能源贸易潜力十分巨大,双方在能源领域有着天然的贸易互补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宽领域开展能源贸易的合作。龚峰(2020)利用中俄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关贸易数据,对两国能源相关产品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据此得出:GDP 大小与两国能源相关产品的贸易流量成正相关,地理位置条件与两国能源贸易成正相关,贸易互补性能够促进两国能源贸易的发展。俄罗斯与中国能源贸易潜力属于开拓型,未来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程春华(2019)选取了 2005-2019 年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的相关数据,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两国石油贸易的潜力及影响因素。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作者认为中俄两国的石油贸易,受到了两国 GDP 水平、POP 规模、政策因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两国的贸易潜力,得出两国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贸易潜力很强,互补性程度高,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政治合作和沟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能源贸易潜力的发挥。王露等(2019)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俄罗斯与中国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得出两国在能源领域贸易互补性较强,有着较大的贸易潜力,且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未来两国的能源贸易可以在双边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能源产品种类,提高能源贸易的质量。邱思浓(2017)认为中俄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其在能源贸易背景下导致的碳排放是两国都需要注意的,对此,作者引入碳排放量对俄罗斯与中国能源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得出当前俄罗斯和中国能源贸易与两国碳排放量并没有限制两国能源贸易潜力的进一步发挥。
(2)关于中俄能源贸易问题的研究
聂新伟、施丹(2019)结合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政治关系、经贸合作水平对两国能源贸易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定性评价。作者认为中俄两国贸易有着互补性较强,贸易合作范围广泛,政治关系良好的优势。也有着边境基础设施不完善,能源贸易受国际关系的影响较大等问题。对此,作者认为两国要加强政治和经贸方面的积极沟通和合作,加强两国能源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贸易水平。李晓晨、于璐瑶(2019)结合近十年中国与俄罗斯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贸易结构情况。作者认为,中俄两国能源贸易集中于石油为主的贸易,而清洁能源的贸易占比较低,在两国未来的贸易中要进行优化。朱坤萍、周瑾璇(2019)根据“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于俄罗斯能源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在区域重大发展政策的引导下,俄罗斯和中国能源贸易降低了行业生产成本,并得到了来自两国和区域贸易推动政策的促进,未来两国能源贸易也将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张健(2019)建立实证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合作水平进行定性评价。作者认为中国与俄罗斯 20 年来的能源贸易有着互补性较强、政治关系良好的优势。但也有着能源结构单一、能源相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劣势。对此,作者认为中俄两国要积极发挥产能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优势商品的对外输出。
............................
2 相关理论
2.1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释在国际上某一行业内不同加工链和不同环节的商品分别由不同国家负责的现象。其解释了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行业技术的进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相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扩大自身优势,国家之间分别负责不同环节产品的生产。实际上,有学者认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而且这也代表着这一行业世界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就目前世界上众多产品的分工中,主要是对于产业内的劳动分工,一般来说,最关键的、科技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由于其生产所带来的利益非常大,往往由发达国家进行垄断,而产品的简单加工、组装等往往由发展中国家负责,其负责的一般是行业纵深链中利益最薄的部分。还有另一种分工方式,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即某一商品纵深的分工。从这一方面来说,由于发达国家技术进一步发展,产业纵深加强,一国往往不可能掌握某一行业所有尖端技术,所以每一国家负责这一行业的某一尖端领域,既达到分工,又达到集中自身优势的目的。对于国际分工理论本身的内容来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其理论内容完善了许多。具体来说,理论的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1)产业间分工理论
产业间分工具体指的是,在如农业与工业之间,发达国家往往在工业上集中力量,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的原因,对经济贡献更大的产业是农业部门,这种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分工,被称为产业间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产业内部还可以继续根据行业不同特点细分,如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对于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所分工的行业则不同,例如具有资本优势的国家往往分工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中国家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往往分工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2)产业内分工理论
产业内分工理论即由于各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技术水平的差别,导致技术要求高的生产环节上主要由发达国家完成,而技术要求低的环节由发展中国家完成。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参与进国际分工中,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化程度加深,各国对于国际市场的战略重视程度增加所导致。但是进入 21 世纪,形成了发达国家主要针对于资本的输出,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输出劳动力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模式。
...............................
2.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通常在某一产品的贸易获利中得到体现,例如,一国某产品平均价格低于国际上其他国家这一产品的平均价格,这说明这个国家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上具备优势,虽然这可能是相对的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劳动生产率高,导致相同时间内该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了更多的商品。这就导致在两国之间的对比中,一国因为具备优势,将大力生产自己具有劳动生产优势的产品,出口到该产品无优势的国家,获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冲击了进口国国内该产品的市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可能形成双方互补共赢的贸易局面。
虽然说相比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有更丰富的内容,所能解释的理论范围更广,但是它的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如:它认为由于两个国家中某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贸易的产生,为节约资源和利益最大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