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362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0709041301345016
论文字数:17255
所属栏目:世界史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一、越南的汉喃文古籍
越南是浸染汉文化最深的一个国家。越南的拉丁文字出现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才成为法定文字。汉字作为主流文字的历史,在越南长达两千年。从公元8世纪开始,越南就实行了以推行汉文化为实质的科举制度。此后经李朝的复兴、黎朝和阮朝的极盛,这种制度持续实行到1919年。也就是说,科举史在越南比在中国本土还要绵长。以上情况促使大批汉文古籍流传到越南。这些典籍既是越南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学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播于越南的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
随着汉语文的流传,越南人创造了一种利用汉字的表义表音功能来拼写越南口语的新文字,俗称“字喃”或“喃字”。喃字据说创始于东汉末年的交州太守士燮,此后经过了用汉字来拼音,记写人名、地名、草木名、禽兽名的阶段,以及系统制作喃字以表意的阶段。后一阶段开始于13世纪,以陈朝刑部尚书阮诠的《祭鳄鱼文》(1282年)和黎朝初年(1428年)的《国音诗集》为标志。18世纪以后,喃字文学因通俗文艺的发展而蔚为大国。
古代越南人在按中国习惯撰作图书的同时,也按中国的目录学传统编制了一批目录。这样的目录有《黎朝通史•艺文志》(1759年)、《历朝宪章类志•文籍志》(1821年)等二十多种。其中《聚奎书院总目册》反映了明命时代(1820-1840年)聚奎书院的藏书情况:四部图书共有近四千种,包括经部图书776种、史部图书712种、子部图书1081种、集部图书1089种。越南气候炎热潮湿,木版和纸制品都不容易保存,故到20世纪,公私所藏古籍在数量上增长不多。据1951年的统计资料,当时设于河内的法国远东博物学院图书馆所藏汉喃文古籍共三千五百种,另外藏有两万五千件碑文拓片和两千四百种玉谱、神敕、地簿、社志。据1977年成书的《汉喃书目》,当时藏于河内国家图书馆的汉喃古籍共有5555种。到1993年,以越、法两种文字印行的《越南汉喃遗产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en Hannom)著录了越南古籍5038种、16164册,其中中国书重抄重印本1641册、越南人所著汉文书10135册、喃文书1373册;其余为杂用汉喃两种文字的图书。这些数字,反映了主要两宗越南汉喃文古籍——藏于河内汉喃研究院、巴黎远东博物学院两院图书馆并予编号的越南汉喃文古籍的概况。
最近几年,我两次前往河内,在越南学者以及何仟年、朱旭强等中国青年的帮助下,对以上几种书目做过仔细核实和修订,按四部分类法编成《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下文简称《提要》)一书。此书著录汉喃文古籍5027种,其中文学资料分布在经部诗类、史部传记类、地理名胜类和集部各类,约近两千种,在越南现存古籍中占有百分之四十的比重。
二、汉喃古籍中的俗文学文献
越南古籍的结构和风格,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地方图书馆的藏书。其特点是富于应用成分和地方特色。在越南的集部书中也包含了大量俗文学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类别:
(一)俗赋
在越南,赋是一种富于应用性的文体,按其所使用的文字可分两类:汉文赋集41种,多是举业所用之书;其中喃文赋集11种,多是讲唱所用之书。后者即所谓“俗赋”。
越南俗赋有三个特点:其一,赋文多为叙事之体,多用汉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例如《韩王孙赋》之韩信、《张留侯赋》之张良,均为楚汉战争时的人物。这些赋作且往往署有作者姓名,表明俗赋是一种具有中国渊源、有越南文化人参预的越南俗文学体裁。其二,赋文风格谐谑,文体或骈或散,或有韵或不韵,形式自由,富讲唱色彩,风格接近敦煌俗赋。其中《生农熟农问答辞》用谐谑手法讽刺世情,在抄本中分两栏书写,上栏为汉文,下栏为其七七六八体喃译。说明这种通俗喃赋乃由汉文赋转变而来。其三,这些作品往往与其它俗文学作品合订,表明俗赋是在口头流传的作品。用喃文书写,这正是越南俗赋流传于口头的证据。
在越南俗赋中,有一种讲述刘平、杨礼科场情谊的汉文赋,今存印本、抄本共十种,其中八本与俗赋、喃诗传或喃歌合订。在流传过程中,此《刘平赋》亦曾由汉文俗赋移植为韵文小说(如六八体喃诗传《刘平杨礼事迹演音》)、戏剧(如@①戏《刘平演歌》)和曲艺(如嘲戏《刘平》)。这些迹象进一步证明:越南俗赋是来自中国的俗文学品种(注:越南俗赋以中国历史故事为题材,采用与敦煌赋相近的体裁,又明显呈现了从汉文赋向喃文赋过渡的趋向,据此可以肯定它的中国渊源。《刘平赋》的题材亦见于唐代笔记小说,例如《唐摭言》卷八记有“为乡人轻视而得者”、“以贤妻激劝而得者”等科举故事。),同它性质最相近的文艺体裁是喃诗传、@①戏和喃歌。由于前一种关系(渊源关系),它在越南有多种“演音”(译为口语文本)的形式;由于后一种关系(共生关系),它首先移植为喃诗传和@①戏,并因欣赏习惯的关联而与作为通俗歌曲的喃歌合抄为一书。
(二)六八体喃歌
六八体指的是以六言八言相间为主要句式的韵文体裁,包括“六八六八”、“七七六八”两种类型。此体大多用喃文,故又称“国音诗”。但其格律接受汉语近体诗的影响,将平、玄、问、跌、锐、重等六声分为平仄两类,以两字为一音节作平仄声的更换,因此是一种艺术文体。关于其缘起,《琵琶国音新传》序有云:“我国国音诗始于陈朝韩诠,继乃变七七为六八,而传体兴焉。”(乔莹懋1891年序)“北人以文字求声音,文字便成腔调;南人以声音求文字,声音别具体裁。”(失名1901年序)可见六八体产生在陈朝以后,通过“以声音求文字”的方式形成,贴近口语和口头传播方式,是在汉语七言诗影响之下产生的越南民族诗歌的体裁。
由于六八体同喃文的关联,在越南四部古籍中都有六八体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鲜明的通俗性和叙事性。例如子部使用六八体数量最多,尤多见于医药歌诀、劝善文、祭祀仪式上的赞文和嘲文。劝善文的功能和降笔文(以神灵的名义劝善)一致,赞文和嘲文则是讲唱文,这说明六八体是一种宜于唱诵的文体。
但从狭义文学的角度看,作为俗文学作品的六八体文献仍然集中见于集部。其中一种主要体裁便是富于抒情色彩的六八体喃歌。这种喃歌书共约30种,其中有用于男女对唱的情歌歌本,有以相思、旅愁、旷女、王昭君为题材的抒情诗,还有若干种以流行汉文诗篇为对象的喃译作品(包括白居易诗的喃译本《琵琶行演音歌》、《长恨歌演音新传》)。这些作品被很多书籍附载,说明六八体喃歌是一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说唱形式。
(三)陶娘歌
陶娘歌又称“歌筹”,是一种由艺妓表演的曲艺形式。其特点是一人主唱而以带琴、拍板、小鼓伴奏,往往使用“汉越语”来歌唱唐宋诗赋。因其主唱者称“陶娘”或“桃娘”,故名“陶娘歌”;因传统的点歌、评歌方式是投签方式,故又名“歌筹”。许多迹象表明,歌筹是有中国渊源的。唐代饮妓歌唱小曲,即往往以筹著为点歌记令的工具。(注:参见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第一章第一节“筹令”(上海知识出版社,1995年)。)陶娘唱唐宋诗赋时所用的“汉越语”,其传入越南的时间大体上在中唐前后。(注:参见王力《汉越语研究》,《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770页。)关于筹歌、妓歌的唐五代资料,亦指示了“歌筹”等名称的唐代来源。
现存关于歌筹的典籍,在汉喃研究院有37种。诸书均以喃文为主体,而间用汉文。其内容,主要是记录歌筹的歌调和曲辞,例如常见曲辞有《前后赤壁》、《长恨歌》、《刘阮入天台》、《滕王阁序》、《琵琶行》、《织锦回文》、《红红雪雪》、《进酒曲》(李白《将进酒》)等。此外,诸书叙述了演奏鼓、琴、板的方法,解释了关于歌唱的理论和制度名物,并记录了歌曲的工尺谱。
作为具俗文学性质的典籍,歌筹之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书中往往杂抄喃文赋、六八体喃歌等其它体裁的俗文学作品,二是出现了一批文人的歌筹辞集。后者表明陶娘歌造成了一种新的文人拟作风尚。
(四)小说
在越南古籍中,小说是比重甚大的部类,《提要》共著录140种图书。但这只是一个狭义的统计。若把“小说”定义为有情节、有人物、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那么,史部传记类的106种神灵传记,以及人物传记中的大部分(约一百种),也可合理地归入小说范畴。
关于越南古代小说的数量、范围、类别及其渊源,《〈越南汉文小说丛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一文(注:王小盾:《〈越南汉文小说丛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曾做详细论述。此文把越南古代小说分为笔记、传奇、诗传、章回小说等四类,认为它们在小说发展史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中国汉以来的笔记小说、六朝以来的传奇小说、宋以来的市人小说、明清时代的章回小说。其中诗传是依越南本土叙事传统而建立的文体,同宋以来的市人小说一样,源于以人物事迹为主题的讲唱艺术。其它三类则明显具有中国渊源。例如笔记小说(富于记实特点的短篇故事)中较为典型的作品《公余捷记》,录80则故事而分为叹怪、名儒、世家、名臣等12目,明显接受了中国笔记体文学的影响。(注:《公余捷记》流传很广,颇多仿效之作,如汉文书《公余捷记摘录》、喃文书《传公余捷记》等。它们证明整个笔记类目都是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又如传奇小说(富于虚构成分的中短篇故事,区别于“诗传”的特点是以事件而非人物为中心)存书四十多种,其中喃文书(13种)多为汉文故事的喃译,汉文书(36种)则可分为神灵故事、怪异故事两种类型。神灵故事以《越甸幽灵集》、《岭南摭怪》为代表,内容为祠庙所供奉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传记;怪异故事以《传奇漫录》、《传奇新谱》为代表,大致是在《剪灯新话》等中国小说影响下产生的作品。
越南小说中文化内涵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