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根源 ,对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进行互动分析 ,建立了电力工业与GDP的计量经济模型。从长期看 ,每度电的供需缺口将导致 GDP损失 8. 72 元 ,就短期的缺电而言 ,通过加大机组设备的运行负荷 ,提高设备年利用小时数 ,加强电网运行调控 ,通过错峰、 避峰、 限电等措施可以减少损失 ,提出了保障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 引言
2003年入冬以来 ,伴随着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 ,全国先后有21 个省级电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与上一年相比 ,缺电局面进一步加剧 ,全国 6 个大区电网中 ,除东北电网电力供应尚有一定富余容量外 ,其余电力供需形势均较为紧张 ,华东电网缺电最为严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引起了上至中央领导 ,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 ,电力乃至能源再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造成目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 ,对电业工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计量经济分析 ,并提出保障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二、 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根源分析
(一)电力供应总量不足 ,而用电需求全面高涨 ,是造成电力供需紧张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电力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逐步下滑 ,由 “八五” 时期的 12. 09 %降到 “九五” 时期的 10. 4 % , 2002 年仅为7. 17 % ,[1 ]电力不仅已经不再先行 ,甚至落后于 GDP 的增长幅度。2002 年全国完成电力固定资产投资 1840 亿元 ,其中 ,电力基建项目 920 亿元;以大代小项目 60 亿元;城乡电网项目 860亿元。2002 年全国新增发电设备 1165 万千瓦 ,其中 ,水电 155万千瓦;火电 1010 万千瓦。 [2 ]在全国电力建设速度放慢的同时 ,电力需求却不断上升。从 2000 年到 2002 年 ,电力需求增速平均10 %左右 ,高于同期发电装机增长速度约 4. 3 个百分点 ,而到 2003 年需求增幅高于发电装机增幅甚至超过 7 个百分点。2003年由于遭遇 “非典” ,大家都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会趋缓。不料经济在摆脱非典影响后强力反弹 ,增速达 8. 5 %。南方五省经济增速更为强劲 ,用电需求急升 ,电荒也比其它地区更为突出。据统计 ,2003 年 1~10 月份南方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 2637. 22 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 17. 29 % ,其中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用电量分别为 48. 18、 1882. 30、 376. 08 亿千瓦时。 [3 ]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用电量为 1853. 30 亿千瓦时 ,增长速度同比达到 17. 60 % ,占南方五省(区)全社会用电增长量的 71 %。仅 2003 年 4~10 月 ,南方五省(区)仅第二产业用电量就已远超过去年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用电需求的全面高涨 ,使南方五省电力供需异常紧张。(二)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 ,用电结构重型化 ,使电力供应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下降 ,加剧了电力供需紧张局面2003年前三季度 ,高耗能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大的用电行业排序出现变化。冶金、 有色金属、 建材、 化工等四大行业用电分别增长 25. 82 %、 24. 52 %、 17. 7 %和 13. 38 % ,累计净增用电量 651 亿千瓦时 ,占工业净增用电量的 46. 07 % ,直接拉动工业用电增长 7. 62 个百分点。截至 2003 年 9 月底 ,有色金属行业用电已经超过建论文格式材行业 ,成为我国第三大用电行业。黑色金属行业用电仅次于化工行业用电 ,位居第二。 [4 ]随着冶金、 有色金属、 建材、 化工等行业的强劲增长 ,轻、 重工业用电增长均超过平均水平 ,且重工业在工业用电中的比重上升到 78. 6 % ,打破了多年来轻工业用电增长高于重工业的局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和家用电器价格的大幅下降 ,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 ,城市大量空调等家用电器同时使用 ,使得用电峰谷差越来越大 ,加剧了用电高峰期电力紧张局面 ,甚至危害到电力工业的安全。今年夏天的高温 ,使华东、 南方、 华中电网夏季空调负荷比重均超过 30 % ,部分城市超过 40 % ,居民生活用电量也出现大幅度增长。(三)持续高温、 干旱和来水不足 ,以及电煤供应不足等原因 ,增加了随机性缺电干旱、 江河来水少导致水库蓄水减少 ,全国水力发电量骤减 ,入冬后进入枯水期 ,部分省份水电基本处于停发状态。气候条件变化引起的电力供应下降和用电量上升加剧了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程度。福建省今年出现罕见高温少雨天气 ,各大水库来水大幅减少 ,7 月至 9 月全省主要水库降雨量、 入库流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约 60 %和 70 % ,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5 ]而福建省火电与水电之比为 52 :48 ,这种 “靠天吃饭” 的电力供应格局加剧了福建的电力供应紧张局势。(四)决策失误与行业垄断导致电荒国家 “十五” 规划中预计 ,到 2005 年全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 0. 6 ,电力装机容量也开始减缓 , “十五” 计划中电力装机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只有 3. 6 %。但事实上 ,自 2000 年起连续 4 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大于 1。2003 年 4 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 2003 年中国用电需求增长将在 9 %~10 % ,但 1 至 9 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15. 58 % ,预计全年将不低于 15 %。政府规划预测失当 ,导致能源基础建设投资滞后于经济发展。电力行业的管理体系和项目审批体制也造成电力需求与电力建设难以匹配。电力长期垄断经营造成对市场占有最大化的追求 ,对其他能源利用技术的排斥 ,结果导致用电结构越来越不合理 ,峰谷差越来越大 ,系统利用效率越来越低。在用电高峰时段不得不拉闸限电 ,而全年多数时间电量容量处于闲置。此外 ,电网和电价制约、 电煤供应紧张等因素也加剧了部分地区用电紧张局面。
三、 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电力工业建设与 GDP的增长我国电力供需形势经历了 “平衡 — — — 缺电 — — — 平衡 — — — 再缺电” 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几年 ,我国电力基本平衡。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大范围缺电 ,最严重的是 1986年 ,供需缺口达两成。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特别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家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 ,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电力建设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 ,1997 年再次实现供需平衡 ,到1998年甚至出现略有盈余。但是不到两年 ,脆弱的平衡就被再度打破 ,电力又重新紧张起来。根据水电装机容量(单位:万千瓦) 、 火电装机容量(单位:万千瓦) 、 水电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 火电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以及 GDP(单位:亿元)五个指标 1980~2001 年[6 ]的折线图(见图 1)可知 ,1992 年以来 , GDP迈入了增长的快车道。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虽然也在增长 ,但增长的幅度比 GDP要小得多。五个指标 1980~2001 年增长率折线图 ,见图 2。从图中可以看出 ,GDP增长率与火电发电增长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他们之间几乎同时达到波峰和波谷。在 GDP快速增长时期 ,火力发电可以通过提高机组设备的年利用小时数来满供发电 ,增加发电量 ,而在经济增长比较缓慢时 ,则降低年利用小时数 ,降低发电量。水电发电增长率与 GDP增长率相关性也较大 ,但是由于水利发电工程期限较长 ,发电量受降雨和来水的影响较大 ,难以在 GDP快速增长时较大幅度地增加电力供应量。(二)电力工业内部结构分析1.历年水电与火电装机和发电量构成分析1952 年我国火电与水电装机容量比重中 ,火电占 90. 4 % ,水电仅占 9. 6 %;在发电量中 ,火电占82. 2 % ,水电仅占17. 8 %。随着鼓励发展水电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 ,水电得到快速的发展 ,水电装机容量比重在 1984 年达到最大(32 %) 。电力市场体制改革后 ,电力建设需要考虑更多的效益问题 ,全国不断地涌现出一些短、 平、 快的火电项目 ,火电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所占比重又有所回升 ,一直维持在 70 %以上。2003 年 1~10 月 ,电力企业发电量为 15121. 27 亿千瓦时 ,其中:火电 12558. 60 亿千瓦时 ,占83. 05 %;水电 2193. 83 亿千瓦时 ,占 14. 51 %;核电357. 62 亿千瓦时 ,占 2. 37 %;其他方式发电量只有 11. 22 亿千瓦时 ,占0. 07 %。 [2 ]2.全社会用电量构成分析2002年全社会用电共 16200 亿千瓦时。分析其结构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是我国用电大户 ,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 73 % ,一产用电占 3. 64 % ,三产用电占 11. 11 %。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来看 ,经过城乡电网改造后 ,乡村居民由于电价降低及电力公司鼓励用电 ,用电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占总用电量的 5. 19 % ,但与城市 7. 04 %的用电量相比 ,广大的农村用电水平还很低。从分行业的用电情况来看 ,工业中的轻重工业消耗了绝大多数的电力资源 ,分别占总用电量的 15. 56 %和 56. 48 % ,农林牧渔业用电占 4. 81 % ,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占 3. 21 %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 2. 04 % ,其他占 5. 68 %。
四、 电力工业与 GDP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水电与火电发电量之和与 GDP的计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