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需求是不断发展的,这是信息需求者本身素质的提高、需求者结构的变化、信息提供手段的改进以及信息需求本身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随着信息需求的发展,财务报告的披露和分析也相应发展,文章主要从信息需求者结构发展和信息需求本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的联系。
一、信息需求者结构的发展西方从以债权人为主的需求结构向以投资人为主的需求结构转变,发展为目前的总体上以投资者为中心,多种需求者并存的结构,当然,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存在着银行等债权人或者政府宏观部门仍占需求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或者核心地位的情况。这种发展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体现在分析对象上为:从侧重于资产负债表分析,转向侧重于损益表分析,再发展为目前的三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共为主体。这一方面是由于需求机构多元化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需求者认识事物、理解财务报告能力的提高有关。在我国,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传统上是政府管理部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政府对企业的职能逐步发生变革,加之西方“投资者至上”的信息供给理念的冲击,投资者在信息需求结构中的比重增强,这种变化表现在财务报告分析中:一方面是从侧重于资产负债表分析向侧重于企业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另一方面是从满足于传统会计报告披露向要求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发展。
二、会计信息需求本身的发展我们从关于会计信息的国际化标准、会计界对会计信息披露热点问题的讨论、征求意见及准则的制定中,可以或多或少得到这样的信息:高质量的、更相关的、反映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于企业现金流量持续能力的、关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信息是会计信息需求的发展方向,这些也成为财务报告分析所要提供信息发展的方向。这些观点似乎是公认的,但在实际中还存在着对信息需求发展的不同意见,这可以从普华永道的一篇论文引起的争论中得到反映。
普华永道(英国所)会计师事务所在其一篇题为“追求价值:关于英国财务报告差距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现代企业的会计报告应采纳“价值报告”模式(即企业应更多、更自愿地披露面向用户的财务报告,其中应包括更为充分的未来价值和现值信息)。该研究报告认为这些反映未来价值和现值的信息包括:分部信息、研究及开发方面的投资支出、新产品开发以及资本性支出。普华永道的这些结论是以其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为依据的———该项目调查了102名机构投资家(基金机构为主)和107名财务分析师(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分析师为主),研究其对企业财务报告使用意见和认可程度,结果主要有:
1.和许多反对者认为企业年报不及时而且对股票价格不产生公允影响的观点所不同的是,该研究再次证明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研究的结论的有效性———“年报是被分析师广泛运用的重要的财务信息来源”。该研究中的调查显示:88%的机构投资家有87%的财务分析师认为企业的年报是有用的,但只有29%的投资家和25%的分析师赞同其“非常有用”的判断,认为“企业年报是有用的,但可以做到更加有用。”
2.80%的分析师对企业年报中关于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表示满意,认为关于市场拓展、成本信息、分部报告、资本性支出、战略目标,以及研究发展投资方面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和“已经较为充分地被披露在了年报中”。分析师的满意度和意见表明这方面信息的披露是符合其信息需求的,也为其提高财务报告分析的价值提供了资料基础。
3.分析师和投资家认为有七项有价值的指标没有在年报中得到充分披露,它们分别是(括号内为持有此观点的平均比重):市场占有率(36%);员工生产率(35%);新产品开发情况(26%);客户忠诚度(44%);产品质量(41%);研究及发展的生产效率(47%)和智力资本信息(32%)。普华永道在其研究报告中建议企业考虑满足分析师对这些方面的信息要求,使其能更有效地提供涉及这些信息的财务报告分析结果。
4.对于现金流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众多实证分析认为现金流量比会计收益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更相关;而且企业已经逐步在认识到市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这种需要,从而更自愿地披露这方面的信息,分析师也在注意加强综合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报告分析。在一篇由Mark Clatworthy和Michael Jones合作的论文《年报:存在可供完善的空间?》中,作者提出了两个与普华的调查报告相驳的观点:一个是Govindarajan在《会计组织和社会》(1980)中指出的:在一份对976名美国职业分析师的调查显示,87%强调重视会计收益,相对于仅仅3%强调现金流量。而且认为英国企业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主要是因为ASB的强制要求,而不是什么“自愿地披露为满足市场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对此,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该项调查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当时的现金流量表的运用及被重视程度不比现在的情况;另外,企业披露敏感信息的自愿度和企业的认识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果企业认为某些敏感信息的披露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竞争劣势,则即使其认识到这项信息的披露是有助于常规使用者决策的,也不一定会被披露。但企业认识程度的提高对自愿披露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所以笔者认为Govindarajan的研究报告并不构成对普华永道研究报告的驳论。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能说明普华报告中信息需求不存在或者不反映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及财务报告分析。如德勤的报告,是从信息供给者角度考虑分析财务报告披露及分析现状的,而普华的报告更侧重于信息需求者角度,所以后者的意见更能反映信息需求及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问题是普华报告中选择机构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作为调查对象,这样的选择是否对信息需求者具有代表性呢?尽管目前没有检索到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但笔者仍认为把“具有恰当理解能力”的投资分析师和财务分析师作为信息需求者的代表是较为合适的,FASB在其设计的会计质量框架体系,对于“具有理解能力”的初衷也是针对分析师的。当然,这种代表性是与西方国家“投资者至上”的信息供给理念相联系的。
以上争论涉及的“敏感信息”、“信息成本”等问题并不是是试图否定信息需求的发展方向,而是要求我们在涉及理论蓝图的同时要正视现实,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财务报告分析活动更有意义。财务报告分析是随着信息需求的发展而发展的。虽然由于分析对象通常存在滞后性,但需求的发展引导着财务报告分析发展方向。我们不能够因为现阶段存在于信息供给者方面的问题或阻碍因素,而否定这种需求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也不应该用历史的调查结果来否定现阶段和未来需求的存在和变化方向。表外信息、不确定会计信息、非财务信息、自愿性信息、分部信息、现金流量信息、预测信息、社会责任信息、企业战略信息等成为信息需求者日益关注的信息领域,也是职业分析师在财务报告分析时关注的领域。虽然实际工作中存在众多的关于信息披露的争论,但随着会计报告披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财务报告分析必将扩展到涉及以上领域的“分析空间”。
参考文献:
1.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2000(8)
2.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