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政策论文,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分析样本,探讨政府补贴与企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从政府干预理论、企业劳动力需求理论以及融资约束理论等出发,在分析政府补贴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政府补贴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就业乃民生之本,财富之源。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优先政策的地位,强调要大力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是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载体。企业吸纳就业是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企业劳动力需求深刻影响着我国就业市场的稳定。当前形势下,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这无疑影响了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就业问题愈加严峻。一方面,国际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使得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企业生存发展愈发艰难,企业劳动力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国内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既创造了就业,也导致了部分人的失业,从整体上对企业劳动力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就业人口7.33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口占比为62.6%,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相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降至1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增至1203万人。①从地域上看,截至2023年3月,东部地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比东部地区的高,且呈现出依次递增的态势。②东部地区产业更加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企业众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逐渐完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虽工资水平不及东部地区,但是房价相对较低,有利于吸引青年劳动力,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居中;东北地区由于经济转型、国企改革、生态环境等因素,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该地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小。从产业结构来看,截至2022年底,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至1766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降至21105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降至34583万人,尽管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规模相较于第一产业而言占据优势,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其吸纳就业的规模也有所下降。③从城乡结构来看,截至2022年底,城镇就业人员数为45931万人,乡镇就业人员数为27420万人,相比上年均有所下降。
1.2 文献综述
1.2.1 政府补贴相关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政府对企业提供补贴大致存在如下动机。首先,政府补贴有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减少企业与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向外界传递关于企业的积极的信号,帮助企业获取外界资源,更好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Feldman和Kelley,2006)。其次,弥补企业活动中产生的正外部性。企业创新活动面临的风险较大且具有外溢性,收益不能被投资者独享,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进而阻碍企业创新。政府补贴除了可以减少金融市场的摩擦外,还可以为企业溢出的社会效益提供补偿,矫正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因私人投资不足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Czarnitzki等,2010;Hottenrott和Richstein,2020)。最后,就业是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关乎民生和经济增长,政府为企业提供补贴的同时也希望企业分担部分就业压力(Hamid等,2020)。
关于政府补贴与企业活动相关的文献主要围绕企业创新活动、企业价值等方面展开。
在企业创新活动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补贴可能挤出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不利于企业创新(Wallsten,200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府补贴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为企业当期的创新项目提供激励,同时增加潜在创新项目被实施的可能性,从而激励企业创新(Lach,2002)。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投入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补贴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Wei和Mahnoor,2020)。
在企业价值方面,政府补贴不仅可以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Tokila等,2008),还可以通过认证效应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Meuleman和De Maeseneire,2012),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激发企业创新意愿,从而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在企业绩效方面,政府补贴可能导致政府与企业间的双向寻租活动出现,对于寻租企业而言,其企业绩效得到提升,但是无益于整体经济中的企业绩效的提升(Hellman等,2003)。
2 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政府补贴
当市场自由发展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时,就容易出现外部性问题,也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政府补贴作为促进市场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弥补市场外部性问题的“有形之手”,在促进企业创新、拉动就业增长、保障企业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2017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将政府补贴定义为政府无偿给予企业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政府补贴中存在大量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补贴,用以弥补企业创新活动的正外部性,同时支持企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尽管政府补贴具有无偿性,但是补贴申请和发放标准的制定往往受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影响,获得政府补贴的企业往往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一定的政策目标,就业目标就是其中之一,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补贴除了用于支持企业创新、激励企业扩大劳动力需求外,还有一些用于支持企业生存发展。政府补贴缓解了企业资金约束问题,补贴的发放形式往往存在一定的激励,这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促进企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动中去,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这也有助于企业自身发展壮大,从而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2.2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干预理论
随着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市场无法自发调节经济,市场失灵现象出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应运而生。政府干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问题。如果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就需要加以干预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活动,给他人带来了正向的溢出效应,而他人却不承担相应的费用,这就导致了正外部性问题的产生。正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解决正外部性问题,企业的正外部性问题有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不加以干预,从长期来看,企业将失去进行正外部性活动的动力,这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因此,政府必须加以干预。政府干预的一个常用手段就是政府补贴,政府通过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创新活动加以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吸纳就业。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一直为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对市场进行干预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往往与政府的政治目标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效果受到政府的政治目标的影响。政府在致力于扶持特定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创新活动、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时,会对企业进行政府补贴加以干预,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激励企业从事生产、投资活动,从而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 政府补贴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现状分析 .......................... 24
3.1 企业享有的政府补贴现状分析 ........................... 24
3.2 企业劳动力需求现状分析 .............................. 29
4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34
4.1 研究假设 ..................................... 34
4.1.1 政府补贴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34
4.1.2 政府补贴、融资约束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 35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5.2 实证结果分析 ................................... 42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整体的统计分析。为避免异常值对实证研究的干扰,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为剔除公司规模对两者关系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企业劳动力需求)和核心解释变量(政府补贴)均使用企业总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如表5.1所示,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最小值为0.0226,最大值为3.297,两者与平均值0.725均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同企业间的劳动力需求差异较大,表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政府补贴的最小值为0,平均值为0.006,最大值为0.04,可见不同企业享受的政府补贴差距较大;其他控制变量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和资产状况等,不同企业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且会对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一定影响。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稳就业作为政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