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政策论文,本章通过对全国时间序列及分省市面板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再通过中介效应来研究高校创新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的结论:其一,在从全国层面分析时,从总量上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边际产出大于0,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拉动影响,能够直接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且从总量上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支出规模还没有完全能够达到最优化的水平。其二,分省市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得出,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引起经济增长 0.379 个百分点,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从各个省市来说也是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效应,并且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 3 期的滞后效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前的理论知识层面,新古典增长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内生模型理论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再通过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力资本积累相较于物质资本的增加更能够影响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新时代,国家要想保持经济持续有效的增长和实现民族的振兴,就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已不再只是物质资源的多少,更多的会涉及到人力资本的质与量。而高质量人才是实现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载体,又在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最后一个必经阶段。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要想能够做到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就要长期持续的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同时,中国作为国际上人口众多的大国,若想要从将人口众多的压力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则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扩大,提高人力资本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大的减轻我国经济对有限物质资本的依赖。
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积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支持,从经济上保障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加的稳定性,提高全国及各地区的教育水平,让学校培养人才,引领创新,增强综合实力。在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的目标,在 2019 年,该比例值为4.04%,该数值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在4%以上。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不一样,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够充分和平衡,这就导致于各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较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从教育财政支出的总量和各地区的分配结构上更加关注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有效的促进人才质量的提升,科研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作用和让高等教育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地使其不断发展是离不开国家财政对其的保障,更离不开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的完善。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经济学家 Theodore W. Schultz(1961)首次提出了“人力投资”理念,这一理念使教育投资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Schultz(1961)将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可以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对教育进行投资。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Barro,1992,1995),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内生效应(Lucas,1988;Dahlin,2002)。Romer(1986)从长期角度分析影响经济稳步增长的生产要素还是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提高。Jung H S,Thorbecke E(2003)用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这两个重债穷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不同劳动技能的供给及其宏观经济和分配后果的影响,认为在足够充足的物资资源的投入下,教育财政支出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增长。Vincent(2003)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一种创造财富和减少失业的手段。Kwabena(2006)通过利用非洲关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本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其对经济增长具有一个积极的正向影响。Mehmet 和 Sevgi(2014)认为教育通过生产和传播知识的职能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带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Ebru Voyvoda(2015)通过一个由内生增长驱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在强化创新能力的政策下选择可行的公共财政教育投资发展政策去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驱动经济增长。
图 1.1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教育属性与财政教育支出
(一)教育属性
教育,通常上是指学校教育,其形式主要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国的教育其本质属性是培养人才,是通过有计划、目的和组织性的去实施教育,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同时教育也具有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的功能。
(二)教育财政支出
在社会治理活动过程中,政府为满足各项社会治理活动和履职需要通过组织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等方式得到资金即为财政收入;政府为实现社会治理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对财政收入进行统筹分配,并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行为即为财政支出。其中,教育财政是政府对教育经费和资源进行的一种财政管理,是为了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的把控,合理规划教育层次,不断提高教育水准,提升国民素质。而我国教育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先是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前期筹备,其次是对资源从全国层面进行分配以及对资源的配置,最后对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使用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我国的教育经费的统计范围主要分为两类:教育经费支出主要由基建支出以及事业性经费支出这两部分支出组成;事业性经费支出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个人的工资和相应的津贴,二是补贴个人和家庭的个人部分支出以及学校或者单位为教育发展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的支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公共产品理论
在公共经济学理论中,一般地,产品被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其区分标准也分为两类,竞争与非竞争性,排他和非排他性。竞争性通常是指消费者使用了一定数量的产品,那么这种产品就不能同时被其他人消费,也就是说,消费者数量的增多会直接导致这种产品边际成本增加,竞争性是私人产品的主要特性。排他性是指某件商品是消费者通过付费或者说是对商品支付对价才能够消费。这样的商品主权十分明确,排他性是其另一个主要特性。而公共产品的基本含义与之是相对的,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其中,非竞争性是指产品供给者的成本不会因为消费者数量的边际增多而增多,同时,消费者也不会因为受其他人对产品消费的质量和数量而受到影响。非排他性则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一类产品时,没有办法可以阻止其他人也同时消费同一类产品。然而,产品并不都是具有绝对的特性,还有一种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就是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
当前,国家财政政策的变化以及教育事业能够实现盈利,这就让高等教育进一步向商品转化,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去使用高等教育这个产品。从排他性和竞争性这两个方面考虑高等教育的性质,由此,它应该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因为,从排他性看,高等教育消费者需要付费才可以使用,如劳动力供给方,学生需要付学费,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需要付费才能享受高等教育的成果,包括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但由于高等教育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正外部性效应,又可以使一些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得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又从竞争性来看,高等教育的消费者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的限度时,尤其是学生的增加,这就会影响到学生们接受高等教育,例如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人数的增加就会降低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但对于在一个教室里面的学生,他们之间又不存在竞争性,因为在教室和老师精力所承受的范围内,一个学生和十个学生所获得知识效果是一样的。因此,从这两方面来说,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排他性和竞争性都是不绝对的。它这样的公共属性就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生产、管理和传播过程本身就具有公共性,要想高等教育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对其的财政投入与支持。
..................................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20
第一节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 20
一、全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分析 ................................... 20
二、分省市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分析 ................................. 22
第四章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28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28
一、理论模型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