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政策论文,本文将从财税政策对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出发,以36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财税政策促进第二产业自主创新的理论机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构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产业作为一个中观层面的概念,相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主体和宏观层面的国家主体来说,其居于期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和产业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阶段的产业政策反映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1989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明确的产业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重点,同时也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2016年3月份正式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的现代产业新体系。而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环境中,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着其综合国力和战略地位,科技创新也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主要动力。而长久以来,创新不足己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研宄表明,在发达国家中,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一般达到60%-70%,而其他如资本、劳动等因素的贡献率越来越低,而我国技术创新对经济的总体贡献率为30%-5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技术,被动高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美国、日本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为5%,这种对外技术依赖已成为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亟待加强。
............................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研究思路
文章将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文以我国第二产业中36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4年数据,分别对每个行业进行创新能力指数的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将每个行业的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每个行业在针对自主创新方面获得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作为解释变量,并选取产业规模、利润总额和项目经费支出三个变量为控制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实证结果。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希望找到能够切实提高我国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优政策方案。
1.2.2研究方法
一是统计分析法。在研究中,尽可能收集产业自主创新的历史沿革和现状以及激励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的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并进行分析研究。
二是理论分析法。从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对产业自主创新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分别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相关税收理论分析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力图从经典理论入手为国家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实证分析法。对我国第二产业中36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运用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关于创新
自主创新是我国基于国情提出的一个相对概念,国外没有这个说法,因而国外学者主要研宄的是创新的一般性问题。1912年熊彼特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发展新的供给资源以及创造新的工业组织形式”。随后,熊彼特又运用产业演化的思想将创新进一步解释为“产业突变”,即“不断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并创造新的经济结构”。
在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分成了技术创新学派和制度创新学派两个分支。技术创新学派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谢勒尔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专利发明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而是因为规模大小的不同使得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营业额、净利润、投资规模等,正是这些特征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效果,从而客观上形成不同规模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制度经济学派强调了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等著作中,通过创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对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阐述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度创新学派还研究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促进的,并且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起决定性作用。
........................
2.2国内文献综述
2.2.1关于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概念,更具有自主性和原创性。从最初介绍西方的创新理论开始,我国学者在不断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自主创新逐步展开研究。冯昭奎通过深入研究日本的产业政策及其促进产业创新的科技制度和税收金融政策,发现日本试图通过加强基础研究等措施,增强其在模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陈劲教授在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时最早使用了“自主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在一国或企业的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主导学习模式,并对这些学习模式进行探讨。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呈迸发状态。综合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杨德林和陈宝春对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进行了区分,认为自主创新是凭借自身力量独立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创造活动。傅家骥在其著作《技术创新学》中将自主创新解释为: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试验和研宄,攻破技术难关,实现科技创新,并通过后续的试用、改进和推广,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其商品化,并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回报的过程二是宏观层面对自主创新的研究。周寄中、胡志坚等人认为如何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已成为提高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并提出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观点。三是以企业为对象的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研究。高帆指出企业家依靠对生产要素价格的衡量和对市场上供求双方具体情况的判断来决定企业的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滞后是企业家在现有要素市场和价格下理性进行要素组合的结果。四是对自主创新主体的研究。王毅认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有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行业级创新主体和国家级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弥补企业创新主体的不足。从研究文献的数量来看,其中以企业为对象的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相对最多,以国家或区域为对象的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以产业或行业为对象的中观层面的自主创新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中观层面的产业为对象来研究自主创新方面的问题。
............................
第三章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13
3.1产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13
3.1.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13
3.1.2创新理论的渊源: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4
第四章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26
4.1我国激励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的沿革与现状.................26
4.1.1我国激励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26
4.1.2我国激励产业自主创新的现有财政政策..........28
第五章财税政策对提高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43
5.1模型构建............43
5.1.1研究变量...........43
5.1.2研究样本...............44
第五章财税政策对提高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5.1模型构建
.........................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文章从财税政策对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出发,具体研究了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理论机制,分析了激励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发现我国产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实证对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文章以我国第二产业中36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4年数据,分别对每个行业进行创新能力指数的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将每个行业的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每个行业在针对自主创新方面获得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实证结果。根据前文理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