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在营运资本动态调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5年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条件下营运资本动态调整行为的差异。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自从1958年MM定理被提出以来,有关企业资本结构等长期财务决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乎每年都会有相关文献发表在财务会计类的顶级期刊上。与资本结构等长期财务决策相比,营运资本的研究不管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甚是薄弱,尤其是目标营运资本的研究尤为缺乏。但是营运资本又是企业活动的重要组成,并且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拓宽营运资本的研究宽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营运资本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
1.1.1研究背景
公司的竞争力来自于创新,而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运营。对于企业来说,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两大基本目标。金融危机期间,众多的企业因为营运资本的断裂从而踏入破产的境遇。其实不仅仅是在金融危机期间,营运资金链的断裂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梦魇。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底线,营运资本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举足轻重,同样需要理论界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一直以来,公司财务一直都聚焦于资本结构、投资、股利分配等长期决策,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不断进行新领域的开拓与发展。与之相对的是,作为短期财务决策的营运资本却似乎“停滞不前”,研究内容依然与传统营运资本研究无异,往往专注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的内部配比及其影响因素等,鲜有新领域的开拓。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上的相对陈旧使得营运资本管理在实践中也鲜有创新,为了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与促进企业以及产业升级,对营运资本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迫在眉睫。
........................
1.2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框架
本文首先研究了融资约束对营运资本动态调整的作用,通过把营运资本动态调整分为调整速度和偏离程度两部分进行细致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把产权因素纳入融资约束对营运资本动态调整的分析框架,进一步探究不同产权性质下融资约束对营运资本动态调整的区别。为使研究内容更加完整,本文又探讨了营运资本调整的方式,从营运资本的具体内涵探究其调整路径。
具体而言,遵循标准学术研究的思路,本文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以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为起首,其次阐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提纲挈领地表述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最后归纳本文的贡献与创新。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分别对营运资本相关文献、融资约束相关文献、产权性质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最后在疏通三者研究脉络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评述,归纳已有研究的重点与欠缺之处,同时主张本文的研究视角。
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承接本文的研究内容,本章对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在理论铺垫的梳理下,分析理论基础与文本研究内容的联系,为后文探究影响营运资本动态调整的因素夯实基础。
第四部分为融资约束与营运资本调整速度。本文从这一部分正式进入实证检验环节,首先以融资约束为切入点探究营运资本调整速度的行为模式,同时确定本文的样本选取,奠定了本文的数据基础。在科学分析实证方法后,通过对研究模型的实证检验,本章验证了融资约束对营运资本调整速度的影响,不仅如此,把产权性质引入研究框架,分别探究不同产权性质下融资约束对营运资本调整速度的异质性。为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通过变量替换对研究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
........................
2文献综述
2.1营运资本相关文献回顾
2.1.1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因素
宏观环境和行业特征等外部环境因素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必然也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行业因素对公司营运资本方针的选择存在着显著影响。王治安与吴娜对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房地产业等十二个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营运资本政策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着重研究了不同行业下营运资本管理的行为差异,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后发现,影响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因素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异,不同行业下影响营运资本的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和差异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最为敏感,十个控制变量中的九个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胡海青等立足于供应链的基础之上考察了供应链紧密程度水平对营运资本的具体影响,胡海青等基于供应链合作的角度从七个方面设计了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每个方面又有具体若干细化指标,通过对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行业实地考察和访问,建立起结构方程模型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提高供应链融资方案的使用频率,中小企业与供应链主导企业之间包括信任等五个方面能够对中小企业营运资本产生显著影响。
对内来看,根据Myers优序融资理论,当企业发生资金短缺时,首先考虑使用融资成本最低的内部资金,包括企业的利润以及留存收益;当资金还有空缺时,企业才会选择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成本高企的外部资金,因此一般情况下企业会留存多余资金来防止资金短缺或用于内部使用,而当企业拥有较高的债务时,为防止资金不足,管理层便会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以此来约束营运资本的增加。
........................
2.2融资约束相关文献回顾
2.2.1融资约束的衡量
融资约束是完美资本市场条件下放松假设后的必然推论,在理想的市场条件状况下,对企业来说,其内部股权融资和外部债券融资并没有差异,因为两个可以完全代替,仅仅取决于公司的偏好,因此可以推导出公司的筹资策略并不影响企业价值。但由于现实状况的不完美,公司之间面临的筹资环境存在严重的异质性,企业内外部融资成本也大相径庭,融资约束便伴生而来。此时企业的筹资行为与投资行为便不再是两条平行线,筹资行为与企业价值被投资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企业行为会有显著区别。
最早用来区分和确定融资约束的方法是利用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其理论依据是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投资决定与其财务状况无关,但企业的融资环境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使得受融资约束制约的企业其外部筹资成本大大高于预期值,并且随着融资约束程度的加深该效应更加严峻,因此企业便会在权衡利弊下尽量使用自有资金,表现在模型上就是融资约束程度与公司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关系。
虽然作为区分和确定融资约束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并不是唯一和最正确的方法,其合理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连玉君、程建在归纳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投资机会的衡量指标存在偏误,在对模型充分修正后的实证结果表明,在自选抽样法下,大规模公司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系数更为显著和强烈,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代理问题下管理层的过度投资。
........................
3理论基础...........19
3.1权衡理论...........19
3.2信息不对称理论...........21
4融资约束与营运资本调整速度...........22
4.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2
4.2研究设计..............24
5融资约束与营运资本偏离程度.........38
5.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38
5.2研究设计............39
6营运资本调整方式的进一步探究
6.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的营运资本由众多具体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会计科目组成,因此企业进行营运资本的动态调整也是通过一项或多项的组成部分的调整得以实现。基于文章篇幅和重要性考虑,本文聚焦存货、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三种手段,在探究调整速度与偏离程度的基础上,对制造业企业营运资本调整方式进行进一步挖掘。
存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都是企业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营运资本,决定了企业的现金周转策略,反映了企业内外部综合的营运状况,使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要素。立足于营运资本动态调整的视角下,企业均可以通过存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营运资本的动态调整,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营运资本策略目标。但是,现实情况下,企业对三者的控制能力以及三者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三者的调整成本大相径庭。具体来说,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流动资产,受企业制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策略所决定,有较大的自主性。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相应的策略增加或者降低企业的存货与应收账款水平,其中,比较而言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应收账款进行调整。因为相比于应收账款,存货的调整成本更大,主要原因在于存货所对应的仓储成本。一方面,当企业提高存货的持有水平时,需要更多的仓库进行货物的储存,增加了企业的贮存支出;另一方面,当企业降低存货的持有水平时,降低了储存空间的利用率,由于仓库一般都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便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闲置。
............................
7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3-2015年为时间窗口,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模型检验,实证检验了企业营运资本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本文以融资约束为切入点,以营运资本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