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和漠南蒙古地区召庙转经道调查与比较探讨
日期:2024年11月2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11202102525846
论文字数:62522
所属栏目:建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除以往学者关注的殿堂建筑内转经道,还有环绕寺院场所整体布局的场地转经道、临时布置的院落转经道共三种转经道空间类型,每种类型转经道各有细分类型,呈现转经道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衍化的特征。
2. 甘青与漠南蒙古召庙转经道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甘青、漠南蒙古作为相邻地域,转经道空间在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显著的近地域性特征。场地转经道样本较少,主要出现在甘青地区,该类转经道形态与寺院场地形态、周边景观类型有较大关联;殿堂转经道中,甘青地区、漠南蒙古西部地区以室内暗廊转经道为主要类型,漠南蒙古中部地区多出现经改良的倒U字型室外环廊转经道,漠南蒙古东部地区则以室外环廊转经道外主要形式;院落转经道主要出现在漠南蒙古东部地区,通过临时性装置强调院落中心空间、塑造新的仪轨路径。
2. 甘青与漠南蒙古召庙转经道始终维持“中心-边界”稳定秩序
本研究从转经道形塑空间中心、创造或改变空间边界的现象考察转经道空间的物质属性,从转经道规范转经仪轨的角度考察转经道空间的观念属性,得出了以下转经道空间“中心-边界”原型规律:一方面是信仰与物质空间同构性规律,转经道物质空间划分场所中的二元对立空间,即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中心与边界的空间、向心与去远的行动同时出现;一方面是“中心-边界”秩序稳固性规律,转经道空间从西藏至甘青、漠南蒙古地区广泛流布,形式类型多样,但其容纳信众绕行、形塑信仰空间中心的意涵始终未改变,始终维护着藏传佛教空间中“中心-边界”观念的稳定秩序;另一方面是“中心-边界”多层级规律,不同层级的转经道层层嵌套、并行存在于整个寺院场所中,藏传佛教转经道所形塑的中心、限定的边缘作为一个动态概念被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