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确定指标权重 ........................... 117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5.1 指标权重确定
5.1.1 权重确定方法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是指标体系建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对评价结果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为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权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打分,包括德尔菲法(Delphi)、专家调查法(EIM)、比较矩阵法(CMM)、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赋权法是指根据调查研究数据进行计算,不参杂个人意见,包括熵值法、主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86]。
表 5.1 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优缺点比较
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以定性评价为主,因此在综合考虑既有建筑的特殊性以及权重建立的适用性等前提下,选择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本文评价标准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美国匹兹堡教授萨蒂于上世纪 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便、适用面广、系统性强等特点。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其隶属关系形成一个递进有序的层级模型,其次根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然后根据层级结构内各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90]。
................................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存量大、覆盖范围广,随着时间的流逝,建于上世纪 80-90 年代的住宅多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居住需求。自“十一五”以来,我国逐渐开始推进既有住区建筑的改造,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相关科研项目、示范工程也不断开展以探索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新模式,不仅有政府引导下的民生改造,企业主导下的商业改造数量也在逐年上升。随着既改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也开始大规模开展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然而,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规范约束,导致改造后易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改造的品质也是参差不齐。
针对目前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系统的评估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建立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为研究对象,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估,主要的研究工作概括为以下几项内容:
(1)梳理国内外住宅建筑评估标准,并对国内外同类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从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来说,发达国家的住宅建筑研究起步较早,评估体系较为成熟,其完整性高于国内标准,但由于国情不同,国内外住宅无论是从设计还是从属性上来看,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虽然国内住宅评估标准虽然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但在适应性上更优于前者。故在建立评价标准时,取长补短,主要对国内外的性能评价、绿色建筑评价、使用后评价、健康住宅评价四种类型的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梳理,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评价建立要点,以此作为评估体系建立的基础研究。
(2)分析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并进行图纸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特点、整理改造手法,总结改造模式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实态,受设计建造、居住需求和使用多重因素影响,较为复杂,因此本文采取规范图纸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的方式对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设计现状、居住现状、改造现状进行了解,包括对 200 余套设计图纸进行分析,对 29 户住宅进行了入户调研,搜集国内外 30 余个典型的住宅室内改造案例等方式进行研究,以此总结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典型改造模式,作为后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