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美国建筑技术的引进
5.3 日本自身对现代建筑机械性的初探
5.3.1 对钢筋混凝土建筑形式的初探
5.3.2 地震火灾引发技术优先的考虑
5.4 西方现代建筑的机械性形式对日本的影响
5.4.1 表现派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2 风格派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3 包豪斯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4 柯布西耶式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维度四:简朴性——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
6.1 日本对建筑全盘西化的反思
6.1.1 对日本传统建筑“美”的肯定
6.1.2 “进化主义”建筑的提出
6.1.3 走向偏激的“帝冠式”建筑
6.2 西方现代主义者发掘日本传统建筑的简朴性
6.2.1 陶特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2.2 格罗皮乌斯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2.3 柯布西耶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3 确立简朴性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特质
6.3.1 对于“日本趣味”建筑的抨击
6.3.2 以简朴性为核心的“纯正”日本建筑标准
6.3.3 透过现代主义滤镜拣选传统建筑的简朴性
6.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维度统一: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
7.1 现代主义建筑观下四个维度的统一
7.1.1 现代主义建筑的四项基本建筑观
7.1.2 注重功用性的功能观
7.1.3 追求机械性的技术观
7.1.4 讲求自然性的空间观
7.1.5 偏好简朴性的美学观
7.2 文化融合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的体现
7.2.1 建筑创作中功能观的改变
7.2.2 建筑技术应用中的文化融合
7.2.3 建筑空间创作中的文化融合
7.2.4 建筑审美创作中的文化融合
7.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语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建筑论文范文二: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
本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首先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赋权,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结合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构建了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体系,并基于上述区域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采用剩余动态配权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与综合分析;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分析结果做进一步的评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绿色建筑概念与特征
2.2 绿色建筑设计
2.2.1 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3 绿色化水平评价
2.4 资源环境约束理论
2.5 剩余动态配权法
2.5.1 基本原理
2.5.2 权重计算分析过程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3.1 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概况介绍
3.1.1 水资源状况
3.1.2 国土资源状况
3.1.3 大气污染状况
3.2 资源环境约束性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与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和准则层介绍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介绍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
5.1 案例介绍
5.1.1 项目建设地点
5.1.2 项目建设规模
5.2 案例分析
5.2.1 数据整理
5.2.2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综合评价
5.2.3 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建筑论文范文三:山西晋东南地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改造研究
晋东南地形特征
本文根据晋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等历史特点,并对晋东南地区的9个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了山西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和建造形式;在Designbuilder软件中设计和建立各典型形式的传统民居模型,模拟出各种典型形式传统民居的能耗。在保留当地传统民居原有特色风貌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传统居民的室内热环境舒适度,对传统民居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和设计。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