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通过实践证实了触媒应用策略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并初步得到如下结论:1)触媒策略的实施是一个随着街区条件变化弹性调整的动态持续性过程。在触媒反应的过程中触媒载体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相应的变化,结合初期阳明路、至圣路骑楼商业街及攀高铺片区触媒效应释放的效果反馈,对第一阶段的触媒效应控制进行调整,将第一阶段的触媒效应重新进行划分为多个更小范围的触媒效应片区,通过调整使后续触媒效应向着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背景
随着我过城镇化发展速率越来越高,城市发展由量变逐渐转向质变,城市发展的需求也由原来的增量发展逐渐转化为存量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区位”与“历史”都是时间的社会构成,有着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属性,使其成为城市存量挖潜中的稀缺资源。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赣州古城内,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赣州市追随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旧城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建立新城区,城市的中心也由老城区向新城区转移,年轻的居民搬进新城区,古城区逐渐走向衰败。经济快速发展后也给古城区带来无序的后果,居民注重利益,用现代多层住取代老建筑,古城传统风貌慢慢被吞噬,古城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差。本世纪初,赣州市开始重视对古城的保护更新,探索古城发展战略研究,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要的保护更新对象,如何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提高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1.2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是活态化的文化遗产,其组成部分包含原住民、功能业态,历史文化、建构筑物等,面对街区物质空间衰败、文化流失、活力丧失等现实问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管理及开发的方式不同等问题,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困境。保护与跟新的方式不合理,业态杂乱,不同的风貌景观日渐趋同,历史文化街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忽略原真性的保护,过度商业化破坏街区格局、风貌与环境,使得原住民被迫离开老街,人口流失造成街区空心化,街区缺乏人气与活力,历史文化记忆流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使其顺应城市发展,做到延续文脉、彰显底蕴、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活态保护,为城市增添活力,发挥其特色价值,成为我们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基于现阶段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成果,深入研究城市触媒理论,以期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构建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的触媒策略,用于指导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以期实现街区的活力复苏,提升街区环境品质,使街区可持续性发展,为赣州古城发展注入活力。基于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参考。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城市触媒”理论,最初是作为城市设计方法被提出的,其作用原理是不破坏自身属性为前提,通过引入新元素改善周围元素,引入外生动力激活内生动力,随着触媒效应的扩大,影响整个片区可持续性的活力发展。将该理论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以期利用其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特点,探寻历史文街区保护更新的具体操作方法,不仅能扩展城市触媒理论的应用研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探索具有现实意义,补充其理论内涵的同时彰显其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国内引入“城市触媒”理论起步较晚,研究深入但不够系统,尤其在实践方面透漏出其系统性不足,缺乏对其实效性的研究,但是其作为一种城市更新理论,具备的小规模、渐进式的特点对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希望通过对该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起到正向的策略性指导,在街区内选择合适的触媒,并对其进行重塑激活,在其发生反应的过程中对触媒效应进行控制和引导,从而实现街区的活力复苏,本文以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围绕触媒理论进行实践探索,以期探索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的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
第2章 城市触媒理论及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研究综述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相关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综述,了解其发展历程,汇总相关的理论、思想及法规,寻找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思考如何实现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2.1.1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研究
国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导致大量建筑被破坏,经济受损,各个参战国家急需为大量人口提供居住空间,致力于恢复经济,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兴起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当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知识存在片面的认知,但要快速恢复经济及建构房屋,开始盲目大拆大建,虽然迅速新建的建筑满足了居住需求,但是城市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文、历史及城市特色被破坏,紧接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诱使城市发展向郊区迈进,城市中心越来越衰败,经济萧条、人员流失,城市历史文脉断层,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当城市的建筑风格越来越相似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消失了,反思城市千篇一律的推到重来、大拆大建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开始重新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及重要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条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由此,城市也进入渐进改造开发模式取代原有的大拆大建模式。
1933 年第一个国际公认城市规划性纲领文件《雅典宪章》颁布,强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区应形成整体性研究,规定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应采取保护措施,不可以破坏;1962《马尔罗法令》的颁布,建立保护区制度,针对历史街区保护立法,规定对有价值的历史地区划定保护区,并纳入城市规划化中,严格管理;1964 年《威尼斯宪章》肯定历史文物建筑的价值与作用,明确概念定义并提出保护的国际原则,强调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修复应形成档案记录;1976 年《内罗毕建议》强调了历史地区及其环境的整体性,鼓励积极保护,并制定保护原则及保护措施;1977 年《马丘比丘宪章》基于《雅典宪章》完善,强调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注重公众参与规划中,注重城市个性与特性发展,保护、恢复与更新现有历史建筑及遗址应同城市建设结合,延续活力并促进经济发展;1987 年《华盛顿宪章》正式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对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价值给予肯定,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内容。
............................
2.2 城市触媒理论的相关研究
通过研究城市触媒理论的产生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其作用原理与作用特征,了解其应用范围、条件及效果,论述国内外对理论应用的发展现状,寻找差异性与相似性,为本文应用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1 城市触媒理论相关概念解读
城市触媒: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城市触媒是指城市中的元素,它可能是一间旅馆、购物中心或交通中心,也可能是博物馆、戏院或设计过的开放空间,或是构筑物柱廊或喷泉。触媒是由城市所塑造的元素,然后反过来塑造城市本身环境,具有反哺性,触媒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城市触媒的目标是促使城市可持续性渐进的发展,且触媒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最终产品,而是可以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元素。[8]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元素都适合作为触媒,同理,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触媒是街区这个小的城市环境所塑造的,因此也可以反过来塑造街区环境,为了与城市触媒区分,在没有被选择作为触媒之前,例如调研阶段,本文将其依旧称为元素,被选择的元素称为触媒载体。
触媒效应:事物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起到的促进效果或媒介作用,本文指活性触媒载体重塑与激活的过程。
.......................
第 3 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触媒策略...........................20
3.1 构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触媒策略框架 .................. 20
3.2 触媒准备 ............................ 20
第 4 章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解析.................31
4.1 街区概况分析 ................................ 31
4.1.1 区位分析 .............. 31
4.1.2 规划范围 ....................... 33
第 5 章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触媒实践研究.................52
5.1 触媒准备 ................... 52
5.1.1 物质性衰败的城市触媒角度............... 52
5.1.2 非物质性衰败的城市触媒角度 ....................... 52
第5章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触媒实践研究
5.1 触媒准备
5.1.1 物质性衰败的城市触媒角度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性衰败有历史年代、自然风化、人为改扩建或维护不及时等因素。街区现存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建筑结构主要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无论是结构还是材料都经历时间较久,建筑老化;建筑物自身的风化,或因雷电、失火等造成建筑物受损,加上居民缺乏保护意识与专业修缮知识,对建筑修复不及时,加速建筑破损程度;此外有的居民因现状居住空间不能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加建或改扩建,甚至私搭乱建简易房。以上所有原因综合起来促使街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