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通过选取已进行十年、有规划、相对成熟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西江千户苗寨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多学科综合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西江千户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开展研究,获得的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旅游开发为契机推动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2008 年贵州省旅发大会后西江迈入旅游开发新阶段,围绕核心旅游资源展开策划与运营,并在十年间逐步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西江模式”,在此模式的影响下,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演变是在功能布局模式和平面布置上并未产生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在结构主体上进行了材料和形式的革新,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基础,传统木构架为主体的基本模式;在围护结构、屋顶、楼地面等组成部分也进行了形式的丰富和材料的更迭,突出特征是砖和混凝土的运用;在构件和装饰装修上选用了更多元的材料与类型,民居细部的个性化更突出,材料和构件来源更广泛,运输更现代化;在施工人员和工具器械上更为专业化、现代化;营造仪式删繁就简,部分仪式消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1.1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建国之初至今,国家对农村建设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新中国伊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就已经被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康社会”概念提出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内容涵盖在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九大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 年 1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范围内多种气候类型并存,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环境千姿百态,不同的地域气候和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华大地上璀璨的民居文化。民居是建筑地域性的最集中表现[1]。全国有 55 万余个行政村,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浪潮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进程中,传统民居、传统文化正经历着新的挑战。现代主义思潮和新结构、新材料的涌入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可能性,乡村在扩张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新的建筑思潮,新的材料结构形式乃至新的审美观念,形成新的价值观点,传统民居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
在追求现代化生活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对居住质量的追求或是商业价值的驱动下,居民盲目的参与到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中,水泥玻璃盒子的大量涌入也正将传统村落原本和谐有序的风貌推向破碎而无序[2]。传统民居的营造模式也随着新的结构、材料、施工工艺的进入而发生变化,这样的演变过程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写照,也是与民居演变、村落风貌息息相关历史进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范畴,主要是以民居为载体的乡土社会创造的建筑环境为媒介,进而研究乡土文化和社会。而在建筑学学科的研究中,民居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建筑范畴内,最早将“乡土建筑”引入建筑学研究中的是1964 年美国学者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撰写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7]。该书首次将乡土建筑这一长期为建筑学主流研究所忽略的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类型提出,从而将这一广泛存在而又有鲜明特点和文化底蕴的建筑类型带入主流研究队伍中[8]。
建筑学中对民居的主要内容以记录民居的历史、传统形式、材料和风格表征等为主,在保罗?奥利弗主编的《世界名居百科全书》中,对世界各类民居进行了记录,包含大量测绘图集。类似的重要著作还有理查德?布兰顿的《家屋比较研究》、约翰?梅的《手工艺建筑》等等,对民居的多样性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呈现,但并未对其呈现出的特点和多样性的原因进行探索。随后出版的阿莫斯?拉普卜特的《宅形与文化》则探讨了民居与屋主、匠人、文化之间的关联,他指出由于普通家庭也掌握了建造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建造者和使用者的角色是存在重合关系的,整个营造过程中屋主占据着主动地位,控制权掌握在屋主手中[8]。在 2006 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纪的乡土建筑:理论、教育与实践》中,将民居作为一个建筑学类别进行研究的探索历程和其在研究中逐渐衍生出的理论成果、运用在建筑学教育与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做了总体的概括与归纳。
国外学者对民居的探讨趋势是将建筑学和其他多学科共同结合起来展开的,充分发掘民居的多样性及社会文化内涵。建筑学的研究为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关键要素,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基础资料和专业知识判断,从而进一步推动多学科多维度的交流与融合,逐步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研究框架和知识结构。
.......................
第二章 西江苗寨概况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建设发展
2.1 西江苗寨概况
2.1.1 自然环境及交通
西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东经 108°5’-108°20’,北纬26°20’-26°34’[6]。西江北靠凯里市与台江县,南抵丹江镇,东邻方祥乡,西接朗德镇,距离雷山县城 37 公里,距州府凯里市区 36 公里,旅游公路、省级公路将西江与雷山县城和三凯高速直接连通,车程约 40 分钟至 1 小时。
西江地处雷公山西麓,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白水河自北向南穿过山谷,山体坡度较陡,沟壑纵横,属典型云贵高原地貌特征。溯河而上,村寨东侧分布大片水稻田及雷公山原始森林,沿河而下分布丘陵及小块耕地。
西江气候温暖,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 15.4℃,绝对最高温 35.1℃,绝对最低温-9℃,全年日照率 28%,属黔东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6]。同时受雷公山山高坡陡、山体绵延的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小气候特征明显。
雷公山水文地质结构独特,变质岩区域岩石表层构造风化裂隙含水均匀且丰富,土壤以山地黄壤和黄棕壤为主,土质疏松,蓄水良好,土质优沃,适于植被生长。西江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农林牧生产,自然资源丰富,水稻、马铃薯、小米和豆类等农作物构成西江农业种植的主力群体,盛产杉木、枫木等乔木。
.........................
2.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西江十年发展概述
一直以来,如何依托自身特有资源优势,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后发赶超,是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难题。西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落,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乡村旅游的形式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西江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资源匮乏,并未取得较好的成效。自 2008 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召开之后,西江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旅发大会的契机,围绕着苗族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了新的发展。
2.2.1 旅游业主导经济发展
2008 年后,西江产业发展更多元,在保留了传统苗族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展开市场建设,商业业态更丰富,居民增收渠道更宽广。截止 2017 年 6 月,在西江苗寨累计注册的大小旅游生产经营主体多达 1300 多户,涵盖旅馆、民宿、饭店、零售等等多项内容,旅游产业链较为完整。
2008-2018 十年间,西江居民的收入来源从单纯依赖于务农或是外出务工,转变为更稳定更多样的渠道(表 2-4),西江村民整体经济水平提升。旅游收益在居民收入中占据最重要比例。旅游收益由奖励性收益、就业性收益、经营性收益、和资产收益几个方面组成,奖励性收益指的是西江旅游公司每年将 18%的买门票总收入以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形式分发给各家各户的收益。从 2009 年到 2017 年,西江旅游奖励性收入累计发放一亿多元,户均累计高达 7 万元[5]。
..........................
第三章 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现代演变及特点................................. 43
3.1 选址与功能平面的演变.................................43
3.1.1 选址逐渐外扩............................43
3.1.2 平面基本形式的延续与演进......................43
第四章 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 73
4.1 营造模式演变中的规律与趋势.....................................73
4.1.1 整体构造趋同与模式统一化....................................73
4.1.2 高包容度与个体差异化...........................74
第五章 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动因与发展探索............................ 80
5.1 西江民居营造模式演变中的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80
5.1.1 营造方式演变中的主动演变..............................80
5.1.2 营造方式演变中的被动演变.........................................86
第五章 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动因与发展探索
5.1 西江民居营造模式演变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