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建筑学论文格式、建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建筑学研究

日期:2020年05月0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67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5062247299770 论文字数:0 所属栏目:建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

民居的建设本身是在众多因素的共同支配和推动下展开的,每个具体民居案例都有其特征,但在其中仍有许多存在共同规律的地方。在西江民居营造模式的演变中,许多特征特点的出现是具有选择性的,选择的被动性与主动性同样关乎许多具体的方面。

5.1.1 营造方式演变中的主动演变

5.1.1.1 混凝土基础的运用

苗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在朴实的苗民们看来,现代的材料与结构形式更“洋气”而具有现代感,是追求与时俱进和现代化的象征,也是财富的象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及本世纪初,西江出现了较多自发建房时采用砖混结构的民居,在这一阶段,混凝土被引入了苗寨。

从价格上而言,混凝土价格低廉;从性能而言,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坚固耐久,耐腐蚀,是优秀的建筑材料;从施工工艺而言,现浇混凝土工艺简单易操作,易于学习和操作;从适用情况而言,混凝土适用于坡地、平地等各类复杂地形,能够与砂浆、砖石等结合运用。因而,混凝土基础的出现并村民非被动性的接受,而是其优越的自身特点使之大量运用。

而现今西江苗居营造模式中混凝土基础的大量运用,原因之一是混凝土本身的优越性,之二是苗族文化中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与追求与时俱进和现代化的个人愿望,其三则是西江 08 年旅游开发后,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保持苗族民居的特色,保存具有苗族特色的苗寨风貌,以及与实际功能(如首层开设商铺、改建酒店及民宿等)相适应,混凝土框架以其施工便利,价格经济及坚固耐久,跨度大、平面布置灵活等自身具有的优越性吸引着村民们保留了这样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并与原有的石基础相结合,成为现有的混凝土基础形式出现在西江民居的现代营造模式中。

............................

结语与展望

随着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发展再一次出现在社会各界的讨论中心,但我国已经在乡村的振兴之路上探索了许多年,发展乡村旅游是广为人知的一种探索方式。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确实也为一些富有特点的村庄带来了快速的发展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商业行为大多伴随着对传统空间和民居的破坏。关注民居建筑及其营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演变,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其中的规律特点,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选取已进行十年、有规划、相对成熟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西江千户苗寨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多学科综合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西江千户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开展研究,获得的结论如下:

1)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旅游开发为契机推动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

2008 年贵州省旅发大会后西江迈入旅游开发新阶段,围绕核心旅游资源展开策划与运营,并在十年间逐步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西江模式”,在此模式的影响下,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演变是在功能布局模式和平面布置上并未产生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在结构主体上进行了材料和形式的革新,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基础,传统木构架为主体的基本模式;在围护结构、屋顶、楼地面等组成部分也进行了形式的丰富和材料的更迭,突出特征是砖和混凝土的运用;在构件和装饰装修上选用了更多元的材料与类型,民居细部的个性化更突出,材料和构件来源更广泛,运输更现代化;在施工人员和工具器械上更为专业化、现代化;营造仪式删繁就简,部分仪式消弭。

2)西江苗寨民居营造模式演变中存在潜在规律,呈现出鲜明特点

西江民居营造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和旅游开发驱动下,存在着整体构造趋同与模式统一化、高包容度与个性化、政策阶段性导向作用明显的潜在规律,演变中还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规模尺度变大;②材料运用多元化;③结构模式革新,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模式;④装饰多样化;⑤综合成本变高;⑥民族文化传承消长兼具。这些特点同时也对居民、游客、民居建筑、村寨风貌产生了影响,提升了建筑性能和旅游吸引力,形成总体和谐、细部粗糙的立面与风貌特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