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分析了科创板企业的创新综合能力对于IPO项目绩效的影响,及风险投资占股比例对二者的关系起到了怎样的调节作用。本章对全文进行结论性概括,以实证结果为基础分析,从科创板企业及政策制定者两方面出发提出相关建议。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项目绩效管理是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绩效管理不仅仅是评价方法,而是对工作进行组织,以达到最好结果的过程、思想和方法的总和。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中,项目绩效域被定义为一组对有效交付项目成果至关重要的相关活动,其中的观点认为项目的成功应当从多个层面来评价,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是否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预期、以及是否达到了质量标准等。此外,考虑到项目管理的复杂性,评估中还需纳入对风险的管理以及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等方面的考量。
特别针对首次公开募股(IPO)这一特殊类型的项目,其绩效评估的标准和内容与传统项目有着显著的不同,其项目范围远远超出了资金募集活动本身,还包括了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支持。企业IPO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产能扩张、市场拓展、偿还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等。科创板中的华兴源创1、天淮科技2等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加大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研发能力,也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产品线的丰富和销售的增长,在业绩公告中显示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均大幅增长,显著提升了公司的绩效表现。可见,对IPO项目的项目绩效评估标准和内容不仅包括工期目标、成本目标、质量目标、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预期等常见指标,还可能包括财务绩效指标、市场接受度、长期市场表现、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等相关行业指标。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板块,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随着科创板的设立,高新技术企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创新能力在企业IPO项目绩效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创新能力与IPO项目绩效之间的具体关系探讨相对较少,特别是在科创板这个新兴领域中。鉴于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1.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创新投入、产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一个适用于科创板企业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
2.分析创新能力对IPO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科创板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其IPO短期和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揭示创新能力在提升企业市场表现中的作用机制。
3.探讨风险投资的调节作用:考察风险投资在创新能力与IPO项目绩效关系中的作用,分析科创板背景下创新能力对IPO短期及长期绩效的影响差异,以深入理解风险投资对科创板企业发展的影响。
2文献综述
2.1企业创新能力
(一)企业创新能力定义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质量的提升,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以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该战略旨在从依赖传统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加依赖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内需的增长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Schumpeter作为最早提出创新理论的先驱者,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为人们打开了研究创新理论的大门,在他的作品中定义创新为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来源以及新的组织形式的实施,这些被称为"创新的五种形式",他也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1]。
针对我国企业,虽然企业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各企业存在很大差异化,主要归咎于几个关键因素:追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策环境的扭曲、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以及传统文化对创新精神的不够重视[2]。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陈蕊和王宏伟发现,大数据发展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提升管理效率等途径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3],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增强柔性税收征管与企业创新能力间的正相关程度[4]。党的二十大强调了“专精特新”企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5]。从宏观层面上,企业的创新实力直接影响其创新成果的表现,进而创新成果的优劣成为衡量其创新实力的标准[6]。在微观层面,企业如何激发和利用创新潜能,关键在于它们如何有效地收集、整合并创新性地应用知识[7]。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内部知识的开发,也要通过外部知识的吸收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多元化融合和创新应用。
2.2 IPO项目绩效
初始公开募股(IPO)作为一种高效的融资方式,广受全球企业的青睐。传统上,IPO项目绩效主要关注于融资效率、融资规模以及IPO后短期的市场表现,如股票的初期回报率。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对企业长期价值的逐渐重视,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于IPO后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长期市场表现。
当前学术界对IPO项目绩效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两大类。根据Kerzner的观点,项目成功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财务绩效、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以及项目是否满足了其战略目标[19]。同时,Ritter在其研究中指出,市场接受度——特别是IPO首日的股价表现,反映了市场对新上市公司的初步评价和信心,是衡量IPO绩效的重要指标[20]。Brav&Gompers进一步指出长期股价表现是评估IPO长期影响的重要维度[21]。Ritter在研究中总结了普通股首次公开发行中通常存在两个不正常现象:短期内IPO定价过低和长期内IPO表现不佳[22]。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一直备受研究者们争论,故本文梳理相关文献将前人研究总结如下。
2.2.1短期IPO项目绩效
短期IPO项目绩效,通常指的是首日收益率和上市后短期内的市场调整。短期绩效被认为是市场对IPO价值评估的直接反映,揭示了市场对企业价值和未来增长潜力的初步判断。而IPO抑价,即新股发行价格通常低于首日交易价格的现象,是IPO短期绩效研究的核心。有关IPO项目短期绩效的相关文献梳理如下:
对于国外市场:Ritter的经典研究中发现,IPO首日的超额回报往往显著,这被解释为市场对信息不对称的反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新上市公司的乐观预期[22]。Rock同时也提出,IPO市场中存在知情和不知情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知情投资者面临“赢家的诅咒”,即他们只有在IPO被低估时才可能获得配售,而在IPO被高估时则几乎不可能获得配售,而承销商往往会故意低估IPO价格为了吸引不了解公司价值的普通投资者(即“弱势投资者”)[23]。Saboo&Grewal认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估值存在偏差,因此造成了抑价现象[24]。
3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8
3.1理论基础..................................18
3.1.1信号理论....................................18
3.1.2资源基础理论......................19
4研究设计......................................23
4.1变量选取及定义...........................23
4.1.1解释变量...............................23
4.1.2被解释变量.........................27
5实证分析................................33
5.1描述性统计.................................33
5.2相关性分析...............................35
5.3实证结果..........................39
5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本节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科创板企业IPO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及科创板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1)科创板企业IPO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
科创板企业IPO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描述统计表如表5-1所示,首先关注短期IPO项目绩效,Fdr表示的为短期绩效,即IPO首日回报率,最大值为6.165,最小值为0.072,平均值为1.591,标准差为1.199。由于科创板前5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政策,科创板企业在上市后首日的平均回报率为1.59,这种较高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反映了投资者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高期望,特别是对其长期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认可,但标准差较大也表示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性。
对于长期IPO项目绩效,Cari,12,Cari,24,Cari,36分别表示IPO后12,24,36个月的长期绩效,观察到不同年份的超额收益率有所不同。在IPO后的第一年,超额收益率的最大值为7.436,最小值为-0.652,平均值为1.019,标准差为1.647,这一数据显示了第一年超额收益率的波动性相对较大。在第二年,超额收益率的最大值为9.098,最小值为-0.66,平均值为1.155,标准差为1.96,表明第二年的波动性进一步增大。而在第三年,超额收益率的最大值为6.098,最小值为-0.575,平均值为0.851,标准差为1.344,显示出波动性有所下降,但依然显著,这种波动可能反映了市场对科创板企业长期成长性的不同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可能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业绩和创新成果,而非仅仅是其潜在的创新能力。就均值来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