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俄国民粹主义从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创立之日起到 20 世纪初其组织的彻底瓦解,共经历了大约六、七十年的时间,是俄国十九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潮流派,是俄国前马克思主义时期最重要的革命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论是苏联学者,还是中国学者,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定性基本都是消极的、负面的。在中国,或将其界定为“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2,或认为它是代表“小资产阶级思潮”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3,或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是“俄国革命初期民粹派的错误主张”,他们“由于不依靠工人阶级,不懂得阶级斗争学说,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他们根本的错误是:不了解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力量,错误地认为当时俄国革命单独依靠农民‘骚动’,就可以把沙皇和地主推翻。……结果变成了富农利益的代理者。”4而在苏联学者的眼里,俄国民粹主义是“19世纪 60 年代俄国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他们不理解阶级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和农民的本质……”
目前,我国一般学者了解俄国民粹派思想主要是通过中央编译局编写的《俄国民粹派文选》一书,里面收录了部分民粹派的部分著作(包括当时的革命传单)。关于民粹派的主要思想,列宁概括如下:他们“相信俄国生活的特殊方式,相信俄国生活的村社制度,由此相信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这就是鼓舞他们,唤起数十人数百人同政府作英勇斗争的东西。”
第一章 俄国民粹主义述评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考证
关于“民粹主义”一语的由来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认为,“民粹主义起于法国,却得名于俄语:HaPq9BuDomt。……原来并无贬义……”1据有关专家考证,“民粹主义”一词“是在 1876 年至 1877 年间流传开来的,它反映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流派的特点,以后就有‘民粹派’、‘民粹社会主义’名称的出现。”2《民粹亡台论》一书的作者则认为:在 19 世纪的俄国,并没有人自称是“民粹派”。1890 年,马克思主义者史卓夫对主张“村社社会主义”者作了严厉的批判,认为他们主张土地民主,使土地关系摆脱农奴制度的束缚,同时又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只要发展农民村社,就可过渡到社会主义;本质上根本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主义”,因此称呼他们为“民粹主义”。这一“民粹主义”的由来,含有轻蔑的意味。3根据以赛亚·柏林为 Francis Haskell《俄国革命之根》(Roots ofRevolution)一书所作的序言,民粹主义是从俄语单词 HAPO…..ECTBO 翻译成为英语的,HAPO(人民)首次使用在 1870 年,与此同时 HAPO(民粹主义)这一单词也开始产生。中文的‘民粹主义’来自日文翻译。4可见“民粹主义”一词得名于俄语,自 19 世纪 70 年代流传开外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要对“民粹主义”一语下个定义是困难的,在应用上存在“泛化”的现象与倾向,存在着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两个基本维度以及文化、经济、政治意义上的民粹主义等基本向度。本文是基于原始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向度的分析,是对其源头“俄国民粹主义”关于俄国非资本主义道路可能性争论的追溯,它“特指由赫尔岑提出、由车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的‘俄国社会主义’,即主张经由俄国传统的‘村社’(或叫‘公社’),绕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学说。简单称之为‘村社社会主义’或‘公社社会主义’。”5也有称之为“农民社会主义”的。
第二节 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沿革
俄国民粹主义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化,同一时期的革命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派别,不同的革命主张和策略。学界目前一般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以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经典民粹主义时期。一般认为,俄国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理论创始人,或者说精神领袖,可追溯到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由赫尔岑创立、车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的村社社会主义或农民社会主义。这一时期是俄国民粹主义的思想萌芽时期,是俄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革命民主主义时期。他们在俄国历史上首次提出通过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人民政权的主张。
第二个阶段是以拉甫罗夫(1823-1900 年)“宣传派”、巴枯宁(1814-1876年)“暴动派”和特卡乔夫(1844-1885 年)“布朗基派”1三大分支为代表的革命民粹主义时期,出现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俄国民粹主义由理论向革命实践发展的时期。早在 1861 年,赫尔岑就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但真正付诸实践是由革命民粹派完成的,它们发起了旨在推翻沙皇政府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民间去”运动(1870-1878 年)。这一阶段也是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和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民粹思想在整个俄国思想界占主导地位。普列汉诺夫和列宁此时都是民粹主义的信奉者。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革命民粹主义经历了大约十年的分化、重组时期。“到民间去”运动失败后,民粹主义内部因在斗争手段等问题上存在争议而开始分化。1876 年 10 月,民粹主义者在彼得堡秘密成立“土地和自由社”(Zemlya i Volya)2,该组织高举“土地”和“自由”两面大旗以吸引和争取农民支持,然收效甚微。其中一部分成员转而开始热衷于暗杀和行刺等恐怖活动,而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另一部分则认为恐怖活动会给革命事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1879 年 6 月,“土地和自由社”解散,前者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自由或者死亡”,继续恐怖活动;后者则成立了“黑土重分社”(Black Repartition),基本坚持“土地和自由社”的纲领,反对个人恐怖。“黑土重分社”后来又分化为“劳动解放社”(1883 年)3和“民意党”(People’s will,俄语为 Narodnaya Volya)。1880 年,民意党虽然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成功,却也招致了杀身之祸,“民意党”大批活动家或被捕处死或遭流放,到 1884 年下半年,“民意党”活动基本终1也有学者将特卡乔夫代表的这一支称为“夺权派”。见:马龙闪.论俄国民粹主义革命急进派的政治纲领[J].东欧中亚研究,2002,(6):61.2确切地说,1876 年成立的是“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 年才改称为“土地和自由社”,或者说是“(第二)土地和自由社”。“(第一)土地和自由社”由谢尔诺·索洛夫耶维奇兄弟成立于 1861 年,该组织得名于奥格辽夫发表在《钟声》的一篇文章里的几句话:“人民需要什么?回答是简单的。人民需要土地和自由。”3于 1883 年由普列汉诺夫等在瑞士成立,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止,革命民粹主义寿终正寝。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民粹派与自由派合流,形成自由民粹主义,俄国民粹主义进入其第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是米海洛夫斯基、沃龙佐夫、尤沙科夫以及丹尼尔逊等。而以普列汉诺夫、查苏利奇、列宁等为代表的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则相继放弃民粹主义立场,转向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双方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村社在俄国的命运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20 世纪初,来源于革命民粹主义、由自由民粹主义直接演化而成的社会革命党提出了“土地社会化”(“土地、和平、自由、面包”等口号)的纲领,影响日益扩大,二月革命后,“人员一度扩大到 70 万,成为俄国最大的政党。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参照社会革命党的土地公有化纲领提出土地法令。到 1925 年社会革命党才完全退出俄国社会舞台。”1这是俄国民粹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
第二章 俄国民粹主义的“村社社会主义”思想
关于“俄国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的道路之争始于 19 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一场关于俄国历史性质的大辩论,并逐步形成了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两大阵营。两派之间的论战经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发展和演化,逐步形成“村社社会主义”这一俄国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理论体系。
第一节 缘起: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之争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上半叶是俄国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新旧制度交替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复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农民起义及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从 1801 年到 1825 年,较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就多达 281 次。要求废除农奴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然而,如何消灭农奴制、解放农民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主要表现为 1826 年至 1850 年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争。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内部观点并不统一。
斯拉夫派提出了很多主张,而西方派主要是在对斯拉夫派的论战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以霍米亚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为代表的斯拉夫派抨击西方价值观对俄国文化的腐蚀,极力赞颂俄国 “集体和社会高于个人”和“和睦的兄弟之爱”的价值观。在他们看来,这种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是俄国村社的集体生活。他们主张以俄国为中心组成“斯拉夫人大联合”,并召开“缙绅会议”向政府献策并施加压力以促成农奴制的废除。1“斯拉夫主义的思想体系的主要公式,是对实际上已被阶级和阶层的矛盾弄得四分五裂的彼得大帝前的‘神圣’罗斯的理想化,是过分颂扬俄国贵族-东正教的村社生活方式而贬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的生活方式,是否定‘卑鄙下流’的西方道路在俄国条件下的可能性。”2斯拉夫派代表阿克萨科夫和霍米亚科夫 40 年代初大力宣传村社和米尔。他们认为村社是俄国人民生活的根基,作为俄国历史上完好保存下来的公民机构,它是不能取消的;欧洲由于个人主义原则和个人所有制的存在,要调和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斗争是很困难的,而俄国由于人是生活在村社中的,团结互助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可以解决欧洲所不能解决的劳资问题。3以齐切林、恰达耶夫以及索洛维约夫等为代表的西方派认为俄国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且是停滞的部分,因此,他们崇尚西欧社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