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本文的目的不是对列宁理论的意义进行描述,而是集中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实施方法和实践效果,进而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本文也不旨在对列宁理论进行一般性描述,而是试图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则。
战争根源于私有制,产生于私有社会之后。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是不可避免的。当代战争是一种国家行为,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国家的消失,战争也将消亡。
一、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定义
“帝国主义战争”这个名词并不是本文的原创性词汇,列宁曾在很多的著作中反复使用过,学术界也一直在使用。在中文文献里①,关于这个词汇的定义,我们发现了两类:一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势力范围、争夺霸权而相互间进行的战争。二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或帝国主义国家对别的国家发动的,旨在争夺世界霸权、侵占别国领土,奴役和掠夺别国人民的非正义战争。②这些定义都指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目的和主体。
但是,我们认为,这里所谓的“帝国主义”既表示时间关系,又表示主体关系。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垄断了的资本主义。列宁也曾明确地指出过帝国主义对落后民族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一都属于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争的概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期。按照列宁的观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级阶段,是垂死、腐朽的阶段。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很快地退出历史舞台。现代资本主义己经与列宁所表述的不完全一致。但是,从本文后续的研究可以看出,发动战争的仍然是那些大资本家,即垄断组织。所以,把现时代的战争定义为帝国主义战争仍然是正确的。(2)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可能爆发争夺资源和市场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也会对落后民族国家发动以掠夺和侵略为目的的战争。落后民族国家之间,甚至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战争,但这些战争不存在根本上的利益冲突,都不属于帝国主义战争。C3)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性质的战争。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战争性质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帝国主义战争是垄断了的资产阶级剥夺本质的政治的暴力表现,其目的是为了掠夺、侵略或争夺霸权,根本目的在于了延缓资本主义。所以,我们认为,帝国主义战争就是指:在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以掠夺、侵略或争夺霸权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
按照列宁的观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有以下四种类型的帝国主义战争:侵略和维持殖民地的殖民战争、压迫人民反抗的反革命战争、大国之间的争夺战争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侵略战争。第三和第四种战争是列宁论述得最多的两类战争,这也将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参考文献
以下书目是作为本文的直接论据或理论参考而列出的。这些书目按照史料类、理论类及著作类、论文类、国别和时序列出。这些书目可能与引注中的书目交叉,但不重复。
一、史料类参考文献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苏」http://www.51lunwen.org/zibenzhuyi/
.C.洛托茨基等:《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战士出版社1930年版。
[5][苏]ILM.格里尼申:《列宁的军事活动》,、基辅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
[6]〔苏]科罗特科夫:《苏联军事思想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7]「俄〕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林光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二、理论类参考文献
[9]程金明:《列宁军事思想初探》,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 10]尚金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简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川邓峰.:《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孟庆仁:《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俞世福,韩晓琳:《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15]鲍世修:《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基石》,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 16]伍仁和:《信息化战争论》,军事科学出版社第2004年版。
[17]张伊宁等:《中外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理论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8]李慎明主编:《十月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2008年版。
[19]黄迎旭主编:《当代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
[20]「苏]米·加里宁:《列宁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3年版。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7
导论 7-12
一、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定义 7-8
二、论文相关内容的文献综述 8-11
三、论文的主要论点和逻辑结构 11-12
第一章 正确认识战争的根源、本质和性质 12-24
第一节 私有制是战争的根源 12-17
一、私有制引起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 12-14
二、现代战争根源于现代私有制和帝国主义 14-17
第二节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17-20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17-18
二、政治应包括阶级和阶级经济的内容 18-20
第三节 战争的社会历史效果决定战争的性质 20-23
一、战争的社会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 20-22
三、战争的性质因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转化 22-23
本章结论 23-24
第二章 适时发动国内革命制止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4-38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性质的战争 24-30
一、帝国主义的战争动机是争夺殖民地和掠夺竞争国 24-28
二、"保卫祖国"口号是对这场战争性质的错误认识 28-30
第二节 帝国主义战争造成了革命的有利形势 30-33
一、工人和农民的革命情绪高涨并结成了起义联盟 30-32
二、帝国主义的战败使资产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32-33
第三节 只有革命才能停止战争或改变战争的性质 33-37
一、革命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唯一正确的出路 33-34
二、革命才能把战争的非正义性质转为正义性质 34-37
本章结论 37-38
第三章 团结国内外劳动者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38-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38-43
一、帝国主义不仅间接干涉而且直接进攻苏俄 38-41
二、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应保卫自己的祖国 41-43
第二节 巩固国内工农联盟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43-46
一、只有工人农民的亲密团结才能巩固政权 43-44
二、后方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前线胜利的保障 44-46
第三节 争取国际工人反对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