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对《“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的编配形式和音乐效果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笔者对新颖独特的旋律和逻辑性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领略到了德沃夏克音乐独有的音乐魅力。
第一章 作品概况
一、德沃夏克生平简介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1841-1904)是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影响深远并享誉全球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出生在捷克的首都布拉格的一个郊区,从小家境比较拮据,但他对音乐一直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在音乐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德沃夏克幼年在村子里和乐师学习音乐,1895年德沃夏克从他们的首都学校毕业,开启了他享誉全球的音乐创作历程。德沃夏克的前期创作可以主要归纳为古典主义风格,德沃夏克受古典主义风格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德奥音乐家的影响,结合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形成了一种的全新音乐风格,如非常重要的《e小调第四弦乐四重奏》和献给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他的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委婉,给人以亲切之感。
中年时期的德沃夏克创作了极具影响力的交响乐作品《自新大陆》,这部作品让德沃夏克在世界音乐领域名声大噪,迎来更大的转折点。完成《新大陆》不久,德沃夏克又写出了著名的室内乐作品《“美国”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不仅将黑人元素与印第安音乐元素相结合,也是德沃夏克创作的一种创新性风格作品。德沃夏克受捷克人民起义民族复兴运动的影响,他创作了弦乐四重奏作品《斯拉夫四重奏》,极具捷克民族主义色彩,使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在世界上提升了一定音乐地位。1891年德沃夏克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受邀担任美国音乐学院院长。
二、《“美国”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背景
《“美国”弦乐四重奏》是德沃夏克写的第十二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也是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最受欢迎并广为流传的作品,《“美国”弦乐四重奏》也被称为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是德沃夏克在创作完《‘自新世界’交响曲》紧接着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德沃夏克开始美国生活后担任美国音乐学院院长之际创作的。那时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生机勃勃。德沃夏克一家去捷克后裔的一个村庄居住,那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环境优美,一家人在这里度过了欢快的时光,在这个村庄生活的日子也让他想到了波希米亚的夏天,怀揣着对自己国家浓厚的思乡之情,在异乡完成了《“美国”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完成这部作品后德沃夏克就亲自担任第一小提琴,又完成了首演。
《“美国”弦乐四重奏》之所以称之为“美国”是因为这部作作品将印第安音乐和美国黑人乡村音乐融合在一起,而音乐的主题则来自黑人灵歌《深深的河流》的灵感。旅居美国的德沃夏克,一方面吸收了大量新的文化和音乐作为灵感,另一方面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对家乡有非常浓的归属感。当他主动接触黑人儿童,得知他们唱出的主题旋律表达了他们受白人压迫时所表达的希望和祈祷时,他被深深地打动了。所以这部作品不仅极具美国黑人灵歌五声调式节奏特征,也具备教堂圣经异域风情的创新特色,并使德沃夏克在旋律和结构上找到了平衡点,是德沃夏克一生作品中必听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他的风格也让后世作曲家们纷纷效仿。
第二章 作品的艺术特征
一、作品分析
《“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为回旋曲式,极快板。第四乐章共有 382 小节由引子、主部、插部l、叠部、插部ll、叠部、插部l、叠部、尾声构成。其中如图所示插部l 和 C插部ll为乐曲的插部,在乐曲中来回跳跃,在第三次中出现的插部是插部l的再现。
在《“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回旋曲式的插部并不是常规功能性主题,而是不断轮换的再现和对比。通常来说副部主题都以递增形式延续扩进,但在第四乐章中插部 l从第一小提琴的主旋律进入一直延续到主题激情欢快充满明亮的色彩。而到插部ll 与插部l 的情感有明显的变化,情感慢慢平稳,情绪呼吸放慢速度放慢,稍转暗淡的思想情感,音乐趋于稳定。与插部 l 不具备连续特征对比明显,风格强烈。
在《“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开头的引子为第 1 到第 33 小节,调性是 F 自然大调由小提琴的跳弓旋律引出给人以欢快活泼之感。主部为第 33 到第 68 小节,依然延续了主题的 F 自然大调,节奏大部分为前把后十六跳音,具有浓厚的斯拉夫乐曲风格,中间在 44 小节做了一小节B调转调,转为 d 和声小调。插部l是第6 9至第 12 3小节转为降 A 自然大调是主部的远关系转调,插部出现新的音乐材料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多为二分音符长音和附点音符,抒发女性的抒情之美。叠部为第124至第178小节,主部再现调性回到 F 自然大调。插部ll为第 179 至 234小节,是 a 和声小调,与插部l 相比调性较为忧愁哀伤,中提琴旋律部分色彩暗淡,在中间部分大提琴上行的旋律进行与小提琴的跳音形成强烈对比。主部再现 A 为第 219 至第 279 小节,调性延续插部 C 的 a 和声小调。第二次出现的插部l为第 280 至第 343小节,调性回到 F 自然大调,小提琴的三连音旋律庄重肃穆,旋律如圣咏般歌唱。最后一次出现的叠部为第 344至第351小节,调性为降 A 自然大调转 F 自然大调。尾声部分为 352 至 382 小节,调性回到主题的 F 自然大调,进一步陈述主题的音乐旋律,小提琴连续的琶音和上行半音阶使主题意图更加明显,旋律向前推进更加积极,动力性更强,直至 371 小节四个声部同时达到乐曲高点。最后再次引出斯拉夫民族特有旋律,与主题主部前后呼应,四个声部在统一华丽的强音上激情澎湃的结束。
二、音乐效果
《“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整个乐曲是极快板,回旋曲式。曲调采用了斯拉夫民族波希米亚舞蹈风格的律动。乐曲的引子部分旋律(见谱例1)第1至第10小节,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引出斯拉夫民族波希米亚人欢快活泼舞蹈风格的主题部分,运用属和弦巧妙地延续律动。然后用第一小提琴的跳音演奏出欢快活泼的旋律,旋律反复变换,不断重复主题旋律,如同波希米亚欢快的舞蹈动作,周而复始,营造出一种炽热明朗的氛围。大提琴以八分音符的演奏和八分休止交替进行,低音旋律作为支撑就像是固定的伴奏鼓点在低下应和。
第三章 作品的演奏诠释 .......................... 8
一、演奏中的音准调控方法 ................................. 8
二、演奏中的节奏把控方法 ....................... 9
三、演奏中的音乐处理 ...................................... 9
四、演奏中的合作艺术 ........................... 10
结语 ............................... 13
第三章 作品的演奏诠释
一、演奏中的音准调控方法
对音准想有严格的调控,校对准琴弦是基本。无论是大提琴,小提琴还是中提琴普遍习惯根据调音器将A弦对准,然后用纯五度听协和音程与其他弦进行校对。例如大提琴在校对音准时,首先会与调音器校对空弦,而在对D弦时普遍会比调音器高一些,两弦之间为纯五度的关系,音准在演奏过程中相对协和。
音准是弦乐演奏者毕生的追求,这就需要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首先在心里应有一个固定的音高,而这离不开在练习乐曲前的音阶练习,以便更好的解决演奏中的音准问题。其次应保持每个把位的固定手型,根据不同把位进行调试,体会把位之间的距离和手指之间距离的大小。在德沃夏克的《“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中,调性为F大调,所以大提琴演奏者在演奏第四乐章前,一定要在脑海中有F大调音阶的固定音高,反复练习F大调的音阶,对音准严格把控,并与钢琴校对。对于临时变化音要单独放慢节拍练习,例如在《“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中也有很多临时变化音记号,将谱面临时变化音的地方放慢,以六十的速度放慢反复练习四拍长音,并与钢琴音准进行统一练习。有变化音的地方不仅是大提琴需要精准把控音准,其他声部也要进行日积月累的练习使四个声部的和弦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旋律音程关系。
结语
本文对《“美国”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的编配形式和音乐效果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笔者对新颖独特的旋律和逻辑性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领略到了德沃夏克音乐独有的音乐魅力,从而更加清晰的分析了德沃夏克民族音乐的具体运用,提高了乐曲风格在实际演奏中的把握,对四重奏演奏员如何更好的练习音准、节奏、表达音乐情感等方面的进行研究,并着重分析大提琴这部分音乐练习和处理。通过对四重奏合作艺术的探究,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演奏好室内乐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各声部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