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师论文发表金融危机下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ing goal, to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the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that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value of necessity, and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syste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 the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from the PDCA loop is formed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air value appli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value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in three aspects http://www.51lunwen.org/swkjs/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value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 Key words ] fair value application cost; PDCA loop; internal control
【摘 要】 文章从会计目标、财务报告质量及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指出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并从完善外部环境和制度以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借鉴PDCA循环形成持续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程序及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应用的内部机制等三个方面阐述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公允价值应用成本; PDCA循环; 内部控制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随着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强烈的指责。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一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罪于公允价值。为此,2008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破天荒地涉及了“公允价值”条款。救援法案赋予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力,允许其在极端情况下,将金融产品的分类从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表的方式,转变到持有至到期、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二是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指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他们认为,眼下应该考虑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而不是全盘否定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提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面对这一系列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公允价值和正确对待公允价值应用问题,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
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应终止还是应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是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会计目标
历史地看,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大体上可划分为分别以FASB和SEC各自倡导的质量标准为基准的两大派系,即FASB模式和SEC模式。以Jenkins委员会和FASB为代表的FASB模式将相关性作为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首要要素;以Levitt为代表的美国SEC模式则从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披露来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它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本质上看,两大财务报告质量评估模式并非完全对立、相互排斥,而是在许多方面相互支持的,是趋于一致的,其主要目标都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需要抑或保护他们利益的信息。在这个目标下,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是否相关。决策总是针对尚未发生的业务,总是面向未来的,这决定了会计信息也应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而公允价值正是面向未来的,是未来信息在现在时刻的反映,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符合报告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助于其进行经济决策,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披露的要求能够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由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明确提出企业必须作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受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详细披露的限制,企业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从而使得企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来操控利润的空间和范围大大缩小。而在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中,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企业资产的比值越高,其财务报告质量就越低;反之,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就越高。因此,公允价值应用与财务报告质量高度相关,要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需要推进公允价值的应用。
(三)公允价值应用可与资本市场形成联动效应
采取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能够客观地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特别是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就像“体温表”一样能够随时反映出资本市场是“高温”还是“低温”,及时揭示财务风险,使投资者能公正、合理地评估企业的价值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估值的准确度,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大环境越来越完善,其计量也就越来越可靠。
总之,公允价值的应用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危机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引起的,不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只是华尔街银行家为逃避责任而推出的“替罪羊”,不能中止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相反,应该推进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改进措施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杨方文、惠英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具体情况为表外披露占68.74%,表内采用占3.43%,而不采用公允价值的比例为27.8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公允价值在企业应用范围非常小,只有3.43%的企业运用表内采用的方式。造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范围不够广泛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易、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运作等还不够规范,影响了取得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水平,进而对其可靠性也存在质疑;二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一定难度,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来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保证体系,这就增加了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对其应用比较谨慎,应用范围不广泛的现实情况。但是,公允价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计量属性,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为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内外部环境。
(一)完善外部环境和制度,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
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主要有微观层面的成本和宏观层面的成本,本文针对微观层面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作为公允价值实施的主体,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既包括企业为取得公允价值发生的信息成本,又包括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税收成本。前者是指公允价值的取得,首选是活跃的公开市场报价,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全性和不成熟性,公开市场报价还难以取得,因此,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企业,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后者是指由于会计准则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即会计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财政部、国税务会计师论文发表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这些资产的会计基础与计税基础之间会产生差异,从而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