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解》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 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我研究对象是韩愈、李翱合著的《论语笔解》。
“隋唐以降,《论语》之学式微。” 唐代有关《论语》的疏解之作,著名的有三部,包括贾公彦的《论语疏》,韩愈《论语注》以及《论语笔解》。而贾氏《论语疏》及韩愈的《论语注》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亡佚已久,其内容、体例已难知其详。《论语笔解》在唐代已流行,但未见著录于《唐书•艺文志》及唐代书目,《论语笔解》一书著录首见于《田氏书目》 。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入宋以来,“宋人崇韩尤甚,故不愿将《笔解》这类所谓的‘浅陋之作’与韩愈联系。如洪兴祖、朱熹都曾怀疑此书的真实性。” 的确,《笔解》的解经特色、改易经文的作法是为传统经学所不齿的。皮锡瑞论及唐代经学时就说:“史徵《周易口诀》,成伯璵《毛诗指说》,韩、李《论语笔解》,皆寥寥短篇,无关闳旨。” 刘师培亦云:“隋唐以降,《论语》之学式微。惟唐韩愈、李翱作《论语笔解》附会穿凿,缘词生训。” 也正是因为这样,多数学者在研究韩愈思想的时候却很少将眼光投入到他的解经之作《论语笔解》上面。
三、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提纲设计
七、研究计划进度表
八、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屈守元,常思春等.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6][清]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王应麟撰,翁元圻注.困学纪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1]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张怀承.中国学术通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周祖谟.尔雅校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
[1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苏 輿撰,钟 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1][清]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钱基博.韩愈志[M].北京:中国书店,1988.
[23]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4]卞孝首,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曾子鲁.韩欧文探胜[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26]吴雁南.中国经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27][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8][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9]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0]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2]刘学智.中国学术思想编年•隋唐五代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范文澜.唐代佛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4][汉]刘向.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5]刘师培.经学教科书[M].宁武南氏校印本
论文类
[1]查屏球.韩愈《论语笔解》真伪考[J].文献,1995年第2期.
http://www.51lunwen.org/jiaoyushuoshikaiti/2012/0515/lw201205152042334996.html
[2]李最欣.《论语笔解》提要补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3期.
[3]唐明贵.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J].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
[4]张巍.中晚唐经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王宏海.李翱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