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农业推广论文格式、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南宁树木园珍贵树种林下种植模式农业推广研究

日期:2020年07月1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6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7022145103422 论文字数:32366 所属栏目:农业推广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农业推广论文研究,试验数据表明,几种套种下的各个指标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由此可以说明上坡的土壤环境和自然条件较差不利于这三种珍贵树种的生长,其次是中坡,而下坡的条件最好。这可能与土壤水分有关,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是土壤质地、入渗率和径流量,坡度增大使得水分沿坡面方向的分力增大不利于坡面水分入渗和保持,因此不同坡度条件下生境的抗干扰能力不同,从而对坡面植被的生产力产生影响[61];同时由于下坡落叶的堆积,增加微生物的分解量,使得下坡土壤的肥力高于中坡和上坡。也有研究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的微量元素越低,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62]。从三种珍贵树种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其中观光木套种的三种模式,表现最好的是观光木+草豆蔻,对照最差,说明草豆蔻对观光木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就顶果木而言,到 2016 年顶果木+草豆蔻模式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减缓,说明草豆蔻的生长和开花结果对顶果木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就降香黄檀而言,表现最好的是降香黄檀+苏木模式,表现最差的是降香黄檀+草豆蔻,说明苏木作为降香黄檀的寄主及伴生树种有利于降香黄檀的生长[59],而草豆蔻生长良好、养分竞争则影响了降香黄檀的生长[6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提出,林下生态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正进一步深化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林业建设向生态建设倾斜,林业建设程度和结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林产品的供给质量,可见,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和森林特色产业,逐步加大中高端林产品如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森林景观的供给,是未来林业建设的必然趋势。林下经济产品具有绿色、无公害、高质量等竞争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触并接受,是林下经济拓宽市场的重要机遇。近年来,宁化县积极推广多种高效林下种植模式,不仅让当地人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让当地的农林业发展稳步提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高效种植的技术理论,为进一步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球中草药市场销售额约 600 亿美元,其中植物药材占 85%,而植物药材 90%的原料来自中国[1]。广西是我国中药资源蕴藏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有已知药用植物 4623 种,在全国各省的排行中居第二位。由此可见,在林下套种经营模式方面,广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近年来,中医药及传统医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栽培种植处于最前端,显著影响药材的品质,进一步更会影响中药治病的疗效。但是,野生药材资源遭到人们长期的的胡乱采摘和破坏,不仅污染了土壤环境,更是使得一些稀有品种濒临灭绝的边缘,伴随着制药用剂量的增加,对原材料的需求逐年激增,多方面导致其资源日益紧缺[3]。但由于近年来的中药材价格攀升,人为过度采挖,资源日益枯竭,而许多珍贵树种生长慢、周期长,因此在珍贵树种林下筛选和种植名贵中药材,不仅可以以短养长,增加珍贵树种林地短期经济收入,确保珍贵树种可持续发展,而且保护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也使森林药材资源得到了全面保护和发展,保持和增大蕴藏量。根据林地上的植物群落理念,决定空间结构的因素是植物的生活型和生长型,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组合构成层次分化的群落结构。林下种植模式就是利用植物群落这一原理而建造的,它一般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附生植被层或高生长矮生长型植物所构成,利用植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在人工林中套种相生类的植物,以达到以短养长,合理利用空间,以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上的收益。如果对各种珍贵树种林下种植模式进行较长时间研究,其前途会更光明。而且单一的发展规模化的药用植物模式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将林木培育和中草药生产有机结合,形成林药模式,是一种可行高效的复合经营模式[4]。
............................


1.2 林下种植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林下种植模式是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一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具有悠长的历史,相对于国内,国外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较为成熟[15]。19 世纪初,缅甸出现了一种将农作物与用材林相结合的新型种植体系,被称为“Taymgya”,最早的“Taymgya”被应用于营造柚木的人工林,1856 年正式将“Taumgya”命名为“塔亚”系统(Taungya System),至此也拉开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序幕,缅甸也因此成为了最早开展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国家[16]。直到 1970 年,“塔亚”系统(Taungya System)才逐渐被引进到印度、孟加拉、爪哇和一些非洲国家,在这些国家“塔亚”系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也被逐步推荐到了泰国、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此系统传入拉丁美洲和亚热带地区的一些国家,同时,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研究该系统并开展实践[17]。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理论方面也有突破,1950 年 Smith 著的《树木作物:永久的农业》一书,被认为是第一部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专著,但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继而在1977 年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会成立时正式提出农林复合经营(agri-silviculture)这一专门术语[18]。19 世纪 70 年代由 Bene 提出的《数目、粮食与人》的报告中就使用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这一词汇,并进一步解释,提出要发展新型农业要先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同年,ICRAF 成立,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正式被确立为一个分支学科领域,从此登上农林研究的舞台。1980 年联合国粮食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研究表明:[19]林业的发展应该有效的结合农业家禽产业和农副产品,这样才能较好的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1982年,农林中心(ICRAF)在一个发展框架内开始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进行科普调查,并取得了巨大成果。1985 年,奈尔根据农林管理系统的组成和管理模式,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时间分为三大类和 18 种类型。1987 年,在 ICRAF 成立 10 周年之际,Steppler和 Nair 共同撰写了一部专著《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的十年》。1991 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实践与理论”的专论,标志着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体系的基本形成[20-21]。20 世纪 80 年代上半叶,许多学者广泛的探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优势及潜力,并提出了广阔的发展思路,在此期间,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情况,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主题。而在国际各个国家也吸取了“绿色革命”中的教训与失败,把对农林业的经营模式转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Nair 认为农林复合经营的重点是减少投入,增加木材和牲畜、保护土壤和增加美学价值的作用。林下经济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22]。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南宁树木园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江南区那洪镇(22°40′30"~22°44′14″N,108°15′54"~10°18′47″E),距南宁市中心约 7km,海拔高度为 80~220m,公园总面积 1348hm2[52],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据临近南宁市气象站(22°49′N,108°21′E,海拔 72.2m)资料记载,年均气温为 21.6℃,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8.3℃,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12.8℃,极端最低温-2.1℃,极端最高温 40.4℃,年均降水量 1300.6mm,其中 4~9 月占全年雨量的 79.8%,年均蒸发量 1643.4mm,年均相对湿度 79%,年均日照时数 1827.0h,年均风速 1.8m/s,无霜期 360d,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自然条件优越,十分适宜三种珍贵树种和两种药材生长。

林下灌草植物主要有樟树野漆(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白背桐(Mallotusapelta)、黄荆(Vitex negundo)、越南悬钩子(Rubus cochinchinensis)、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东方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等,高度 20~300cm,覆盖度 30%~40%。林地枯枝落叶现存量 9.8t/hm2,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土层厚度 80cm 以上。

........................


2.2 实验设计

以 3 种优良珍贵树种为试验对象,每种设置 3 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即分别套种 2种中药材,一个对照。共 9 种模式(即:1.观光木+苏木,2.观光木+草豆蔻,3.观光木+对照,4. 降香黄檀+苏木,5. 降香黄檀+草豆蔻,6. 降香黄檀+对照,7. 顶果木+苏木,8. 顶果木+草豆蔻,9.顶果木+对照)。林木株行距分别设为:2×3m(111 株/亩),采用双向随机区组排列设计,每个模式均设上坡、中坡、下坡三个区组(上坡、中坡、下坡分别以全坡的 1/3 进行划分),每个区组 3 次重复,共 27 个小区。每个小区 1000m2,共需同坡向土地约 4hm2。试验地布置图见图 1-1。

试验地的布置图解:整个试验地的布置,力求每个小区都在同一个边坡上,东南坡向,坡度 23°,土壤类型为赤红壤,中土层,拥有基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