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经济论文,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中非农机贸易现状和特征、非洲对我国农机需求特征、中国农机出口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与我国贸易规模较大的 31 个国家为样本国,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我国对 31 个国家的农业机械产品出口贸易效率,进而测算出每个国家的贸易潜力,并重点分析了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贸易效率的影响程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全球贸易体系和治理体系仍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2000 以来我国实施的 “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全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制造业,亟需开拓海外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当前全球面临着金融危机后续影响持续显现、经济增长乏力和产能过剩的困境,而加强区域间贸易和互联互通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亚洲地区、非洲地区、欧洲地区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保持现有的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的基础上,向西开拓欧亚非国家的市场潜力,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绿色丝绸之路。非洲作为承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是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
非洲农业资源丰富,其主要生产的可可、咖啡、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与我国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中非农业贸易增长迅速,2000-2018 年,中非农产品贸易额由 6.5 亿美元增长到 6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14.04%,其中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贸易额由 2000 年的 2 亿美元增长到 39 亿美元,在 19 年间增长了 18.5 倍,说明中国保持着对非洲农产品较高的需求;而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由 2000 年的 3.2 亿美元增长到 30 亿美元,在 19 年间增长了 8.375 倍,这说明双方农产品互补性优势不断凸显。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本文侧重于分析我国与非洲农机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和贸易效率,因此本章分三个方面概括国内外研究综述,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贸易研究、农机贸易研究和贸易潜力研究。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贸易合作研究
目前关于“一带一路”战略下中非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沟通、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农业合作等领域。季志业(2018)从政策沟通的角度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对中非合作的意义,新形势下中非合作呈现出由传统的政府援助为主向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援助为辅的特征,鉴于非洲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不同,中非合作要实现战略对接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政策沟通,而“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非顶层设计、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渠道。李慧征(2019)主要从中非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合作现状,通过 2018 年中非进出口贸易额、2017 年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和 2017年中国在非承包工程合同额的数据发现中非双方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双方应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可以利用孔子学院的文化宣传作用促进中非文化交流。曹莹(2019)通过比较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个阶段的中非贸易关系,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非贸易提供新的机遇,例如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非洲各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市场潜力呈增强的趋势,是中国减少产能过剩和开拓海外市场的首要发展对象。张希颖等(2016)从中国在非洲投资建设农场的角度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非农业合作现状和特征,认为虽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非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场技术不断提升、农场合作领域不断延伸,但是非洲农场仍面临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中高技术素质劳动力缺乏、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产品深加工业落后等问题,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非农业产业园等基础设施投资和丝路基金的保障将全面推动非洲发展现代化农业。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农业机械覆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村副业和渔业各生产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农机产品定义和国际贸易统计口径不一致,这给农机国际研究和国内政策制定带来较大的困扰。本文根据连小璐(2004)对国际贸易统计口径下农业机械产品的分类研究,选定国际贸易统计口径下的农业机械产品范围,具体包括 48 个六位目产品,集中在 UNcomtrade 数据库的第 82、84 和 87 章,包括动力输送机械、土地耕整机械、播种施肥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畜牧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和其他机械等九个大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十七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开始凸现雏形,在传统的国家贸易中,往往是单向进口或者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将其发展为双向优势贸易。大卫·李嘉图(1817)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最先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他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流向,比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更具有现实说服性。他注意到不仅两国的劳动生产率有差距,而且任意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也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每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进行双边自由贸易的最优化选择。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分工的依据。延伸到今天,比较优势理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对分析国家与地区、国家与经济组织之间的贸易流量同样适用。具体到产业,在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双边贸易之间,即使一方在两种产业上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另一国,但只要该国某产业劣势相对较轻,那么该国的这个产业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比较优势,这间接为两个国家的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两国都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此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国家贸易的发展,埃利·赫克歇尔(1919)和贝蒂尔·奥林(1933)提出H-O 理论,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出口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将使贸易国的福利得到改善。具体到中非农机贸易方面,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机械生产方面相对于非洲国家具有优势。而非洲国家相较于中国虽然农业机械生产具有劣势,但是劳动力、耕地、矿产等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此中非农机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则可以定义为:中国向非洲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农业机械产品、轻工业产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非洲国家则向中国出口矿产品、热带经济作物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以此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长期发展。
...............................
第三章 中国和非洲农机贸易发展现状和特征分析................. 17
第一节 中国农机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17
一、我国农机生产规模概况 ....................... 17
二、我国农机贸易总额概况 .................................. 18
第四章 我国对非洲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29
第一节 基于 PEST 模型.............................29
一、政策角度和社会角度 ......................... 29
二、经济角度和技术角度 ................... 30
第五章 我国对非洲国家农机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分析................. 38
第一节 理论模型.........................38
一、传统引力模型 ............................. 38
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38
第五章 我国对非洲国家农机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
借鉴 Armstrong(2007)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中国对非洲国家出口农业机械产品单边贸易模式的角度来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将影响贸易效率提高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客观因素是指影响两国贸易流量、但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诸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地理距离等变量;而人为因素是指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和政府政策来减少贸易摩擦的因素,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关税壁垒、制度环境等贸易非效率因素,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为因素对贸易摩擦的作用是不同的,譬如关税壁垒的提高可以导致贸易摩擦,进而拉低贸易效率值,而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减少贸易摩擦,进而提高贸易效率值。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非洲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其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机械产品需求旺盛,是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中非农机贸易现状和特征、非洲对我国农机需求特征、中国农机出口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