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硕士毕业论文中的选题环节,做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对整个论文写作进程和完成质量起到直接影响。在我们身边,不少学生正是由于题目没选好,导致写作进行不顺利,完成质量不高。要想选出一个价值性高,可行性强的题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们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题,切勿犯了选题过大而自己无法操作的问题。选题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更不能脱离音乐专业这个范围,否则就算技巧运用再好,创新性再高,也不是一个好的题目。下面笔者分享流行音乐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最新汇集,并讲解相关内容和要点。
2、从大量的初步检索找到相关领域的选题灵感。
3、从初步检索中挑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不超过3条)研究题目中隐藏的语法结构。例如,基于XX的XXX研究,XX在XXX中的作用,基于XX中的策略研究—以xxx为例.......等等(之前的更新文章有详细介绍本块内容,大家关注第二导师会持续等你来看)
4、结合自身研究内容最终选择适合的选题针对基础性不错。
二、针对“选择困难症”学生,选题之前,可以默问自己几个问题:
1、自身专业领域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面?
2、你所选择的主题是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主题吗?
3、目前在这个主题中你所掌握的资料多吗?(越多越容易进行)
4、这项研究主题是否可以作为你长期为之研究的方向?
最后,告诉大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想深入研究选题,选题不宜过大,具有相应的可行性,不能太具有开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类似的主题,否则文献综述很难借鉴,其他相关资料也会很难搜集。
流行音乐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步骤技巧
一、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
对于“小题大做”还是“大题小做”的问题,向来仁者见仁、莫衷一是。但是,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尚处在摸索阶段的作者而言,前者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下面是笔者从来稿中随意选取的几个典型的过“大”的选题,例如《黑格尔音乐哲学的艺术本质》《基督教音乐源流考辨》《谈我国近代的声乐教育发展》等。虽然所谓的“大”“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显而易见,上述选题所探讨的内容起码要硕士乃至博士论文的篇幅才能容纳。而且,除非作者在相关领域浸淫多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否则以万字左右的篇幅来探讨这些问题,其结果必然内容空泛苍白,言之无物,多是一些常识性理论和知识的归纳,缺乏基本的学术创新。且不论作者是否有能力驾驭这些宏大的选题,单从操作层面看,过于大的论域往往会对写作者的知识储备、资料搜集、论据充实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使得写作难度成倍的增加。
量力而为、小题大做是音乐论文写作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在做硕士乃至博士论文选题时同样适用。一旦遇到因论域过大而感到驾驭吃力的选题,我们可以采取逐步缩小、次第限定的方式,在时间、空间上对论题加以限定。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前面提到的《谈我国近代的声乐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觉得选题有些大,可以在时间上对其加以限定,将选题改为“试论我国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声乐教育发展”;如果这样还是觉得不好把握,可以进一步缩小论域,将论题改为“试论我国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专业声乐教育发展”。这样在不改变选题方向的前提下,论域更加集中,写作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从某种意义说,没有不能做的选题,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掌控这个选题的能力。例如关于合唱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中国音乐学发展现状这些看似很难把握的问题,在专家的笔下同样可以阐述得高屋建瓴、言之有物。如田玉斌的《合唱和谐——谈合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于润洋《关于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二、选择新方法、新领域
这里的新与旧都是相对而言的。所谓“旧”,是指已有研究成果较多,较难发现创新点的研究领域,或者是自己驾驭起来有一定困难的选题。以西方音乐史为例,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近现代欧洲音乐各个新潮流派的研究,我们能搜集到的从经典教科书、个人专著到单篇的学术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如果没有新观点的提出、新史料的发现,而仅靠外文文献的翻译,或对现有史料的归纳梳理,不仅违反学术研究的创新原则,更有悖于基本的学术规范。而相对来说,国内对于巴洛克以前的中世纪时期甚至更早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的研究成果则较为缺乏。
而所谓“新”,笔者以为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新理论、新方法、新体系、新观点的提出。这是学术研究中最为艰难,但也是最有创意并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虽非一般的研究者所能做到,确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学者毕生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种目标往往需要研究者的学、识、才兼备,即有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深邃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对当下音乐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前瞻性把握。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于润洋先生《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的例子,由李西安发起,翟小松、叶小钢、谭盾等人参与的《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案例。这篇文章虽然是以对话录的形式呈现,但因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刚刚崛起的一批“新潮音乐家”创作理念上的探索与碰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极大的开创意义,因而成为记录新时期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今天,这篇文章发表已经近三十年,当时参与谈话的几位作曲家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中流砥柱,在国际乐坛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作为发起人和提问者的李西安在其中所表现出的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深远的历史意识愈发显得难能可贵。
其二,对新音乐作品、音乐现象、音乐家以及新的唱片、书籍的评介。阎宝林、周振宇的《虚拟合唱在互联网上的现代呈示——实现所有热爱合唱者的梦想》一文,就是这种创新型选题的代表性例子。在很多人(包括业内人士)还不知道“虚拟合唱”为何物时,作者已经对这个诞生于网络时代的新颖的合唱表演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对其产生的标志性事件、基本运作形式和种类以及其与传统实体合唱团的比较,揭示了它为传统的合唱概念所注入的全新的涵义。从而使网络发展为当代音乐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添加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注脚。
其三,对于一些“传统选题”要善于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思路、理论,从而使其产生新的时代价值。
这类文章有一个例子就是杨健的《西方音乐表演中有关Rubato问题的传统观念与实证研究》。一直以来,我们对于Rubato的理解,多在肖邦、李斯特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但实际上,在19世纪乃至整个20世纪的欧洲音乐表演领域,这种表演原则被广泛运用到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包括《新格罗夫词典》在内的西方经典文献中有关此项研究的梳理,敏锐地把握住了Rubato在表演实践中盛行、但主流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看法仍显得非常主观而模糊的现状。进而,通过自己设计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及编程的相关软件对20世纪一些经典演奏版本中有关Rubato的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原本只能依靠感性感知的音乐表现方式得以具体、直观的量化,从而为当代的音乐艺术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惠芹的《哈利姆•埃尔-达巴钢琴组曲〈大宇宙艺术中的小宇宙〉(Ⅰ—Ⅲ)研究》则尝试将世界音乐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术分析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文章从宏观的创作理念、具体的音乐构思和调式结构等层面对埃及裔美国当代作曲家哈利姆•埃尔(Halim El-Dabh,1921—) 的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借助尼日利亚学者阿金•尤巴所倡导的“非洲钢琴主义”理论模式,揭示了作品与埃及传统文化的联系、蕴含非洲特征以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作曲技法有机地融合。阿金•尤巴的这一理论虽然是诞生于欧洲- 非洲语境下的研究理论,但对于同样处于欧美强势文化笼罩下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新创作的音乐作品、新出版发表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当下音乐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评介与探讨也是不错的选题,但在选择这类选题时,应注意其应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学术价值,能够反映出当前创作、研究的某种潮流或趋势,对于新问题的把握,当然并不能因为“新”,就只做介绍和翻译的工作,缺乏学术论文所必要的研究性。这类选题同样要求我们对于相关领域的成果有着必要的了解,因为没有一个学科是凭空出现的,都是建立在该学科领域已有的成果基础之上的。
三、另辟蹊径,选择研究少的“冷僻”话题
所谓以偏代正,与以新代旧的思路有着相似之处。大多是在传统研究领域中,作者能够独辟蹊径从那些相对较少人关注的问题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相比对整个专业发展有着全面的了解、宏观的把握作为研究基础的要求,这类选题往往更看重作者是否在某个领域中有着人所不及的深入了解。因而,对于很多从事表演专业的人来说,他们多年积累的艺术实践经验为他们撰写论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素材。但这类选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缺乏理论思维和写作的习惯,往往被大家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东西而忽视掉了。所以,当我们放下乐谱拿起文稿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追求、模仿理论家的思维和写作方式,从而失去了自身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
从事表演专业的作者写作这类论文选题,可能在原始资料特别是实践的、感性的经验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基本写作技巧则有所欠缺,以一种理论化的思维对这些材料进行理性思考、梳理以及诠释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坚持不懈,假以时日,不难写出具有独特学术价值的好文章。
流行音乐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最新汇集30个
1、流行音乐元素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
2、基于大学生戏曲文化素养调研的思考--以秦腔艺术为例
3、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4、探究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以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歌曲》为例
5、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
6、民族声乐演唱时代变革辑梳
7、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