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hou old city structure change and update
【提要】:本文通过对城市结构与形态内在关系的剖析,探讨苏州古城近年来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和机制, 帮写硕士论文从而对苏州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城市结构;苏州旧城;旧城更新
城市的更新与保护常常是许多历史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现实中来看,虽然人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效果却常与人们的愿望相背离。这其中不仅有技术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使得更新过程更加复杂。我们认为,对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和解决这一矛盾。法国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中指出:一种结构是由一种符合于以下几项特定要求的模式组成的。这些要求是:
1•这种结构应展现出一个系统所具备的下列特征,它由若干部分组成,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一切成分的变化。2•对于任何一个给定模式来说,都应该有可能排列出在同一类型的一种模式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3•这种结构能预测出:当它的一种或数种成分发生变化时,模式将出现怎样的反应。4•在组成这种模式时应作到使一切被观察的事实都可以成为直接被理解的。因此,城市结构可以看作是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关于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理解是力图避免将城市的各种要素孤立地看待,分别解决。这并不是将城市中生产、居住、交通等各方面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可以认识到城市某一个要素的发展变化对于城市其他要素以及城市整体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也就不难理解许多历史城市在更新保护中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苏州古城稳定结构的变迁与原因
苏州建城迄今已达2500余年,其间城池从未迁徙。虽然苏州在历史上多次遭受兵灾战乱,例如南宁末年金兵南侵,曾一把火烧得“吴中街市悉为平地”,“凡地面以上几无一碑一刻之遗”,但是不久苏州即依照原来的街巷河道重建。对照宋平江府图(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所刻城市平面图),苏州不仅城市位置、城厢范围、城市形状、格局、道路骨架与河流的走向大体未变,连许多街巷、桥梁、水陆城门、寺庙的名称都沿用至今。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有如苏州这样结构形态高度稳定,经历2500多年而城址不动,格局未变的历史古城实属罕见,因而其文化历史价值亦无可估量。1986年6月,国务院批复苏州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要求苏州市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保护与古城有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地区。但是苏州在随后十几年的建设中,尤其是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的这一段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远远超过了建国以来,甚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即使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古城风貌也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发生巨变,保护工作对于城市发展越来越缺乏制约力。千年以来的稳定结构与特色风貌,在十几年间就遭受巨变,究其根源,从表面上来看,容易被归结为旧城更新中的工作不当,但从城市发展变化的原理上来看,则是来源于古城深层结构的转变。
1•1 经济增长因素:1953年~1978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4%,接近全国11•4%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 1979年~1996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4•3%,两倍于全国12•2%的平均指数, 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六位,财政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苏州古城经历代持续经营,逐渐演化,长期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态势,而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城市容量、城市结构等方面使古城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1•2 产业结构的调整:1978年苏州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8•1%、55•7%、16•2%, 1992年分别为11•3%、64•2%、24•6%, 1996年分别为8•8%、56•7%、34•5%,第三产业比1995年增长24•9%,这一变化促使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处于城市中心的古城区作为黄金地段,必然成为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区,从而带动人口、资金的空间集聚效应。
1•3 用地结构调整:苏州古城原来以居住为主,商业服务设施不太发达。而近年来,苏州人口、用地规模空前增长,城市辐射功能日益增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由于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土地配置遵循城市土地区位差的原理,按其所在位置所取得的最高指标租金确定其用途,使得原先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古城区逐步为高密度、高容积率、高效益的金融、商业、科技、房地产、信息等第三产业所取代。城市的用地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4 人口结构调整:随着苏州市的扩展和附近风景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中新工业园区和太湖景区的建设,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比例大幅度上升。苏州市区总人口1949年为45•85万人, 1989年为83•6万, 1993年为87万, 1996年106•4万,年均增长1•2%,另外流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这些激增的人口对城市的规模、容量和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1•5 交通结构调整:小桥流水,曲径深巷是古城风貌的一大特色。但不能适应现代交通的要求。新的交通工具对道路的宽度、线型、坡度及路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结构的调整也势在必行。干将路的开通及许多城市干道的拓宽极大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1•6 文化结构调整:古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如今面临着多种文化基础、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的冲击,比较单一的文化结构越来越多元化。而城市和建筑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结构的调整必然使古城相对稳定的结构发生变迁。此外,苏州古城的其他社会经济结构,如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家庭结构等等均在发生剧烈的变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导致城市结构的变迁和功能的演化。
2.古城结构与风貌的演变机制一个城市的内在结构与其外在表现出来的风貌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因果关系,一旦城市内在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外在的形态和风貌也必然受其影响。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其变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变化,即城市中出现了新的功能或原有部分功能的衰退,破坏了功能—形态的适应性关系,加剧了城市功能与形态的矛盾,从而产生了逐步变化的内应力;其次,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政治体制、城市社会生活以及技术手段发生变化,从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城市结构,导致形态上的变化。苏州古城的稳定性长期以来得益于古城的缓慢发展和较少的更新改造。但是长期以来的静态变化也使古城功能出现严重衰退。而当深层结构发生激变时,古城的形态风貌也随之发生变化。解放以后,苏州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城市的发展过分狭隘地强调工业生产,而忽视商贸、金融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旧城发展工业,难免破坏古城的协调关系,影响居住环境,加剧城市基础设施负担。至今苏州第三产业畸轻的历史欠帐仍未得到根本改观。1996年在社会劳动者构成比例中,第三产业仅占25•8%。由于第三产业长期低投入、低产出,投资趋向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古城的维修、养护、更新得不到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古城利用多,改造少,使古城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高强度使用和勉强维持的状态。同时,传统的生活网络和居住网络已逐渐被冲破,但是新的居住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建
立起来。文化失落、心理失衡、价值失准,使社区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凝聚力衰退,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古城结构的稳定和风貌的维持。
3.加强各环节的把握,更新古城结构,延续古城风貌
既要维护古城原有风貌特色,又要适应现代化结构调整,是规划部门与政府部门所面临的难题,如要做到两者兼顾,则需要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城市结构与形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形成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法。现状的城市形态是不同历史阶段城市规划城市形态的积累,其变化总是以原有的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其存在依附的现象。因此,城市形态具有连续性,历史上形成的形态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今天许多旧城富有历史意义的平面结构、城市意向正在被破坏。这种破坏的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展望未来多,回顾过去少,缺乏对过去历史的理解及尊重。二是在经济热潮中盲目求快求大,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导致旧城建设平庸粗糙。三是过分迁就经济发展要求,缺乏历史文化与急功近利之间的价值衡量比较。因此,无论从宏观到微观,从深层结构到表面操作,都必须在全面认识到当前古城更新存在的巨大困难性的前提下,考虑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3•1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修订,从城市和区域的角度,宏观地、整体地、全面地进行旧城更新改造问题。
城市的深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许多问题已很难在城市局部地段得以解决,需要以全局的观念,以区域的观念,充分认识社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人口构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传统风貌保护范围、保护重点和历史保护地段。近十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面临巨大调整,从而也带动城市结构的巨大变化。苏州新区的快速发展,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兴建,说明苏州在区域范围正面临新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古城区内大规模的拆建、新建、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