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证国际产能合作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首先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国际产能合作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根据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区域合作能够促进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提供机械设备的产业,与其他各行业的关联度较高,具有规模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是各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技术提升的重要保障,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门类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大国,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全球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装备制造业出口额占全球的近五分之一。但随着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价格持续上涨,土地和物流成本也在快速增长,中国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产能过剩开始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扰之一。而与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在日益凸显。
对此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从而开启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在新时期的新征程。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基于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现状,提出的实现从产品输出转向产业输出的重大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应把握住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国家推进国际装备制造产能合作的时机,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寻找新增长点,实现产业持续平稳发展。
.....................
1.2文献综述
许多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杜传忠等通过对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发现,市场需求、资本投入和吸收外商投资等的增长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促进影响,同时提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主要为现行体制机制不完善、生产要素价格不合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高等。宋维佳等研究认为,制造业产业升级不仅受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国际贸易等国家层面因素影响,也受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资本要素等行业层面因素影响。孔伟杰以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创新能力提升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企业规模和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后向关联效应也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有推动作用。韩庆潇等对我国制造业总体进行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于实现产业升级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并且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创新在产业实现升级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传导作用。周茂等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能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升级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进口竞争效应较为明显,此外,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组合优化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
....................
第2章国际产能合作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
2.1概念界定
2.1.1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机械装备工业,是为其他产业发展供给技术设备的行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中有着基础与支柱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因此有着“工业的心脏”之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程度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产业体系竞争力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也是一国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范围涵盖了机械装备的系统设备、零部件和技术等在内的产品和服务,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产品类目,装备制造业涵盖了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国民经济行业。
2.1.2产业升级
从宏观层面来看,产业升级表示经济体内部包括所有产业部门在内的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随着生产要素禀赋由初级(低素质劳动力、物质资本、自然资源能源等)向高级(高素质劳动力、知识、技术、制度等)演化,生产要素.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更合理地分配,由低效率产业部门向高效率产业部门转移,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体系向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水平层次发展。
从中观层面来看,产业升级是指某产业内部发生的优化升级,产业整体的生产效率提升,吸引更多生产要素流向该产业,产业整体要素禀赋水平提升,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得到发展和升级,要素投入特征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生产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
.....................
2.2区域合作促进要素配置优化
2.2.1理论基础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对国际间贸易原因的解释,该理论发展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假设在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中,两个国家不仅可以通过生产本国的绝对优势产品并进行贸易而获利,当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时,该国必有一种产品的绝对劣势要小于另一种产品,此产品即为该国的相对优势产品。根据比较成本差异,两个国家进行国际分工各自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贸易,从而两个国家都可以获得利益,称之为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以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原则为根据,调整本国的生产结构和进出口结构。
俄林在继承和发扬赫克歇尔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通常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原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自不同国家因生产率不同而带来的产品成本差异,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则假设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相同,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通过国际分工,各个国家根据自身来自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调整生产结构,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优势要素的产品,并通过贸易出口该类产品并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禀赋劣势要素的产品。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动会导致自身比较优势的演变,而要素禀赋的演变受到产品生命周期和要素流动的影响,从而导致一国的比较优势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一国的生产结构受到自身要素禀赋的影响,产业结构会随本国要素禀赋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应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调整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带动要素禀赋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
第3章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现状分析...........25
3.1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现状分析...........25
3.1.1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产业升级现状分析............25
3.1.2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现状............25
第4章国际产能合作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41
4.1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41
4.1.1模型构建............41
4.1.2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42
第5章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建议...........48
5.1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体系............48
5.2政策扶持消除行业间差异............48
第5章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建议
5.1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体系
在全球新经济和政治形势下,中国若想推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装备制造业的国际产能合作,需要政府对目前的境外合作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当前境外投资与国际合作新形势相适应,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良好环境,适当地放宽对境外投资等项目的审查管制,将境外投资批准制度逐步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对于重点行业内信誉较好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合作项目可以设立审批快速通道。我国政府应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尚未与我国达成双边投资贸易保护协定国家进行商议会谈,积极参与多边投资贸易协定的商议与签署,积极推动落实与沿线国家已签署的共同行动计划、自贸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和重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双边合作文件。
.....................
结论
参考文献(略)